哥特艺术下力量与神秘的交织:精美复杂又古旧严格的欧洲中世纪
哥特艺术下力量与神秘的交织:精美复杂又古旧严格的欧洲中世纪
哥特艺术,一种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独特艺术风格,以其神秘而庄严的气质,深深影响了整个欧洲的文化发展。从雄伟的教堂建筑到精美的彩色玻璃,哥特艺术不仅展现了中世纪人们对宗教的虔诚,更体现了人类在苦难中追求浪漫与希望的精神力量。
引言
文艺复兴时,意大利画家拉斐尔写了一篇上述给教皇利奥十世的书信,信中他痛斥前朝的哥特文化,称其为野蛮粗俗的代表。拉斐尔的态度代表了当时多数的意大利人,于是“哥特”一词便被延续了下来,作为这一曾盛行于十二世纪文化风格的代表。
在这之前,公元三世纪至五世纪,日耳曼民族在历经近两百年的民族大迁徙后,终于将古罗马帝国覆灭,曾辉煌无比的古罗马文化就此被掩埋,与此同时,在废墟之上建立的是多民族融合又各具特色的日耳曼诸王国。
而哥特人,最为日耳曼民族中最骁勇善战的一支,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争夺战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公元三世纪末,哥特民族以德涅斯特河为界分裂成为东西两部分,占领了今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的大部分地区,这种状态持续了大约三百年左右。
一、文艺复兴矛头直指的哥特人与哥特文化
作为十五世纪文艺复兴中心的意大利,当地人厌恶哥特民族的原因已经显而易见了——他们崇尚并想要复兴的罗马文化甚至固有的领土都是被哥特人的铁蹄所摧毁的。
图丨文艺复兴的起源佛罗伦萨
但实际上哥特民族的报应或许要较文艺复兴的怒火来得早些。早在公元552 年和公元 711 年,哥特民族就因外族入侵而逐渐灭亡了,和他们当年覆灭古罗马帝国的方式如此雷同,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相似。
对比哥特文化盛行的时间以及哥特民族灭亡的时间,我们就能发现问题:前者流行于十二世纪,而后者最晚于八世纪初就已经灭亡了,两者至少间隔了四百年之久。
文艺复兴时期则用“哥特”指代五到十五世纪的文化,可能只是为了区别于十五世纪后兴起的新潮文化,而起到一个总称或是代表的作用。哥特风格或许起源于哥特民族,但后期加上宗教的深刻影响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改造,和最初的哥特民族文化已经有了一些区别,因此并不能如此简单地将哥特风格与最初日耳曼民族的分支划上等号。
图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那为什么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要将前朝的所有文化现象甩锅给哥特民族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与文艺复兴一脉相承的古罗马文化入手寻找答案。
同日耳曼族人一样,哥特人最初来自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属于游牧民族。他们具备了十分典型的游牧民族所特有的性格特点:憨厚、淳朴、体魄强健、个性十足,但是又凶猛、剽悍、在战场上视死如归。
当时生活于城市文明高度发达国家的古罗马人就十分鄙夷他们的生活习惯与性格特征,于是称他们为“蛮族”,“哥特”也就成了野蛮跋扈又粗俗不堪的代名词。
到了要求以人为中心主张古罗马文化复兴的十五世纪,中世纪宗教笼罩下压抑人性的思想文化显然与这一主导观念完全相悖。人们自始至终对五到十五世纪这一中古阶段抱有一种否定的态度,人们普遍憧憬能够回到古典时代。而这段介于古典时代和文艺复兴之间,被宗教思想禁锢严重的时期,当时被称为"黑暗时代"。
图丨中世纪教堂
也正因为如此,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一直极力地否定中世纪所遗留的艺术风格,又加上哥特人毁掉了他们的古罗马帝国,于是,用意味着野蛮和粗野的词汇“哥特”称呼前朝的文化,以此来区别于文艺复兴的艺术风格就不奇怪了。
试想如果哥特式艺术仅仅代表哥特民族的文化,而没有与文艺复兴思想相冲突的话是否还会被那时的艺术家们所不屑呢?答案也许是肯定的。哥特民族张扬奔放的游牧民族风格,对于当时欧洲人较为保守的思想来说,依旧是很得到难接受和认同的。
二、尖锐与修长线条的体现:中世纪教堂建筑
瓦萨里在《意大利艺苑名人传》中写道:
“新的建筑师们为当时的野蛮民族创造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我们称它为‘哥特式’。”
这个新的建筑风格指的就是哥特式风格。关于哥特风格的第一座建筑,法德两国的学术界自十八世纪起便有争论,其中一种说法是将巴黎市郊北方1140年开始建造,1144年完工的圣丹尼斯大教堂视为第一座哥特式风格的建筑。
这种在法国发展起来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迅速风靡了欧洲大陆,并波及到几乎全部的视觉艺术门类,如雕塑、绘画、服装等领域。
十三世纪下半叶开始,哥特式艺术走向成熟,而它的影响也随之持续了几个世纪。有些学者甚至认为直到十六世纪上半叶乃至十七世纪欧洲仍有国家延续着哥特风格的建筑。
图丨哥特式建筑
中世纪的宗教哲学延续并发展了先前一千多年基督教的规法则与戒律,它是在当时特殊的历史与社会环境下形成的,深刻影响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思维与行为。从中世纪的环境中孕育而生的哥特式风格,不可避免也带着那个时期的烙印。它隐含了古老和严格的宗教思想,同时经历了与其他文化形式互动,于是形成了极具个性和魅力的表现形式。
自十二世纪世纪起,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的综合中心。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当时社会强烈的宗教影响,人们都迫切的希望能够与上帝更加接近,因此造就了大量教堂的诞生,也造就了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辉煌成就。
早期的哥特式大教堂,格外注重建筑中特有的立体感与高耸效果,力图表现出一种与之前罗马式风格不同的美感特点。并通过这种形式充分体现神的意志,彰显上帝的威严与崇高。
为了使人们更尊重和信奉上帝同时依赖神明的力量。哥特式教堂建筑呈现出来的外观多是雄壮的外形和高耸的尖塔,而建筑内巨大的扶壁、肋拱及空间设计,以及精密复杂和完美细节的装饰表现,都营造出极富特色和精彩绝伦的教堂艺术风格。
图丨哥特式建筑外观
如此建筑特点使哥特式教堂颇具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极大地吸引和征服了当时本就十分虔诚的信教徒,并以此给予足够的信赖与力量,使他们义无反顾甘愿为神付出,以求获得进入永恒的世界与上帝同在。
三、 庄严的风格与浪漫的底色:中世纪精神的寄托与慰藉
谈及哥特式建筑,绕不开的便是巴黎圣母院。这座历经近两百年建成的大教堂汇聚了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点。
无论是当做教堂装饰的色彩玻璃和玫瑰花窗,还是曾在先前罗马式建筑中常用的镶拼彩色玻璃画,无一不诉说着与《圣经》有关的故事。它们组合在一起散发出色彩斑斓又充满奇幻的效果,使得教堂内部空间的光线迷离变幻,为哥特式建筑的艺术表现增添了生动而神秘的气氛。
图丨哥特式教堂内部
玫瑰花窗则在当时的新兴哥特式教堂中被大量使用,它使大面积的墙体形成极有特色的“玻璃墙”,由数十块玻璃呈辐射状组合而成,看上去像极了是一朵盛开的玫瑰花,像德国沃尔姆斯大教堂内所装饰三个花窗就极具代表。
除了巴黎圣母院,亚珉主教堂、沙特尔主教堂等都极具哥特式风范,这与法兰西人一贯秉持和崇尚的浪漫风尚与情调相吻合,即便他们中多是虔诚严守的天主教,但依然不改其意气风发的浪漫激情和对精神自由的忘我追求。以期在有限的生命时光中表达及享受到浪漫情愫所赐的愉悦美好。
图丨玫瑰花窗
来自基督教的文艺精神和浪漫诗意,始终贯穿在诸多造型廓形、细节变化以及构图色彩和文字表达的完美体现中,这被著名诗人海涅形容为“是一朵从基督的鲜血里萌生出来的苦难之花。”
结语
哥特式风格通过欧洲人狂热的宗教感情与高昂的审美情趣倾心打造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表现力,将浪漫美学同宗教完美地结合,使信仰、情感与审美在高大永恒的建筑形态中得到融合与升华。
建筑巨大的肋弓拱顶、尖形拱门和高耸的尖顶,以及简洁轻装饰的空旷内部空间和窗花玻璃的投射设计,使进入教堂的人们能充分感受空灵、安详和获得心灵的净化。如此完美地表达"上帝"与"神"的旨意,形成蔚为壮观、震颤心灵的宗教圣地。
或许这也体现了人本身的力量与情感:在如此苦难与压迫中,仍带有浪漫与希望,用色彩与光线交替培育出苦难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