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为什么说致虚极,守静笃是六字真言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为什么说致虚极,守静笃是六字真言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12/21/71134344_1146635996.shtml

'致虚极,守静笃'这六字真言,凝聚着道家哲学对生命本源的深刻思考。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人们往往被外物所扰,为欲望所困,渐渐迷失了本真的自我。道家提出的虚静之道,恰如一剂清醒剂,指引着我们在喧嚣中寻找内心的安宁,在浮躁中回归生命的本真。这种复归本源的智慧,不仅是一种哲学思考,更是一种生命实践,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向心灵自由的路径。

一、虚静之道的哲学意蕴

道家思想中的'虚'并非空无一物,而是蕴含着无限可能性的存在状态。老子以'谷神不死'喻虚,认为虚怀若谷方能容纳万物。庄子进一步阐发虚的智慧,提出'心斋'、'坐忘'之说,强调通过虚静功夫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静'是道家修养功夫的核心要义。在道家看来,静不是死寂,而是生命本然状态的呈现。老子说'归根曰静',将静视为万物复归本源的必经之路。静能生慧,静能明道,这种对静的推崇,体现了道家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虚与静相辅相成,构成了道家修养论的基本框架。虚是体,静是用;虚是境界,静是功夫。二者统一于修道实践中,共同指向生命的本源。

二、复归本源的生命实践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被外物所役,为名利所困,失去了生命的本真状态。道家认为,这种异化状态源于人心的执着与妄动。只有通过虚静的修养,才能破除执着,回归本真。

虚静功夫的修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要做到'致虚',即放下执着,空其心志;其次要'守静',即保持内心的安宁,不为外物所动。这种修养功夫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磨练。

复归本源不是简单的返祖,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生命的升华。通过虚静功夫,人能够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实现生命的真正自由。

三、虚静智慧的现代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信息的爆炸,都使人们的心灵难以安宁。道家的虚静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剂良方。

将虚静之道应用于现代生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摆脱物欲的束缚,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冥想、静坐等方式修习虚静功夫,培养内心的定力。

虚静智慧对现代人的启示在于: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内心的安宁与自由。只有回归本真,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道家的虚静智慧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生命的真谛不在于外在的追逐,而在于内心的安宁;不在于物质的积累,而在于精神的升华。通过虚静功夫的修习,我们能够超越世俗的束缚,回归生命的本真,实现心灵的自由。这种复归本源的智慧,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启示,更是对整个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让我们在虚静之间,寻找生命的真谛,回归本真的自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