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省部级正职、副职分别对应几品?都有哪些具体官职?
清朝时期的省部级正职、副职分别对应几品?都有哪些具体官职?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官制体系系统完善、科学先进,能够有效分化和制衡大臣权力,助力皇权集中。作为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清朝的"九品十八级"官制体系与现代公务员制度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清朝省部级官员的品秩和具体官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国家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领导职务层次分为五级十等: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和乡科级,各级职务分正副。
作为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清朝时期的官制体系系统完善、科学先进,能够有效分化和制衡大臣权力,助力皇权集中。清朝官制有
“九品十八级”
,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就具体职权和级别而言,现今的职务层次基本类似于清朝的品秩等级;公务员职务也能基本对应于清朝的具体官职。
省部级,分为省部级正职和省部级副职,即为国家部委、省级职位相对应的行政级别,属
“高级干部”
行列。那么,清朝时期的省部级官员,对应于几级品秩?又有哪些具体官职呢?
清朝的最具代表性的省部级领导,应该就是
“执掌一省行政”
,相当于现今一省省委书记的
“巡抚”
。根据《清史稿·职官志》的记载,清朝
“巡抚”
的品秩为从二品,也就是说,清朝的
“省部级正职”
应该对应从二品品秩;而正三品便对应
“省部级副职”
。
清代巡抚衙门内景
省部级正职对应的具体官职
在清朝的官制体系中,从二品对应的
“省部级正职”
级别多为中央官职,地方官职仅有
“巡抚”
和
“布政使”
。
“布政使”
,执掌一省财政、民政,基本相当于现今的省长。
中央官职中,有
“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和
“六部侍郎”
。
“内阁学士”
,乃系
“内阁大学士”
的属官,辅助大学士、参与重要政务。有人认为清朝时期的
“内阁学士”
相当于现今的国务委员,但国务委员乃系国家级副职,级别更高。所以,
“内阁学士”
应该类似于现今的国务院秘书长,负责处理
“内阁”
的日常工作。
清朝“内阁学士”形象
“翰林院”
,基本类似于现在拥有省部级正职级别的国家社科院,而
“翰林院掌院学士”
,则类似于现今的国家社科院院长。
“六部”
,等同于现在的国务院部委,
“侍郎”
则是
“六部”
一把手——
“尚书”
的属官,基本相当于现今的副部长。只不过,清朝时期的
“尚书”
,品秩为从一品,相当于副总理兼部长,属于国家级副职级别;
“侍郎”
也就成为仅次于副国级的省部级正职干部。
省部级副职对应的具体官职
正三品品秩对应的清朝官职较多,于
“中央官职”
体系中,对应
“都察院副都御使、大理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
;于
“地方官职”
体系中,对应
“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和按察使”
。
“都察院”
,基本类似于现在的中纪委,而
“都察院副都御使”
,则等同于现在的中纪委副书记。
明清时期的
“大理寺”
和前朝历代有所不同,执掌
“平反重辟,以贰邦刑”
,负责对案件审理结果的复核,应该类似于现今的最高人民检察院。
“大理寺卿”
作为
“大理寺”
的一把手,应该类似于最高检检察长。
*“通政使司”
,负责负责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等事项,基本类似于现在的国家信访局;而
“通政使”
就是国家信访局局长。
在清朝的
“地方官职”
中,一省的省级领导中,共有4个官职,分别为巡抚、提督学政、布政使和按察使。
常规而言,
“按察使”
和
“布政使”
同时作为
“巡抚”
的属官,应该拥有相同的行政级别,但
“布政使”
拥有
“凡诸政务,会督、抚议行”
的特殊权力,也就是能够参加省委常委会,应该是拥有常委职务的省部级正职。而
“按察使”
并不具备这项权利,只是一般的非常委省级领导,行政级别为省部级副职。
清代正三品(副部级) 孔雀补子
“按察使”
执掌一省范围的刑法之事,基本相当于现在的省政法委书记。
清朝时期的
“市级”
行政机构中,顺天府因为地处京畿重地、奉天府因为地处龙兴重地而拥有较高的行政待遇。所以,一般地级市一把手的行政级别为
“厅局级正职”
,而奉天府和顺天府一把手则为
“省部级副职”
。
所以,顺天府的一把手——
“顺天府尹”
和奉天府的一把手——
“奉天府尹”
,基本相当于现今副省级市的市长。
清代顺天府范围
充分借鉴和吸取了前朝历代的灭国之因后,清朝统治阶层创设了系统完善、科学先进的官职体系,有效地维护了其对中原地区长达200多年的稳固统治。清朝在官制体系建设上的成熟和先进,对于现今的公务员制度建设有着积极的、重要的借鉴意义。就此来看,清朝绝非一无是处;研究封建制度,清朝仍是最理想、最合适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