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大动作:高管轮岗与业务整合,AI战略布局再升级!
百度大动作:高管轮岗与业务整合,AI战略布局再升级!
近日,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发出全员邮件,宣布新一轮干部轮岗。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复盘大会发表讲话,李彦宏透露了百度接下来的打法,解释了当下百度的架构调整,做出了对于大模型时代的业务形态如何向前发展的重要论断。这次架构调整不仅是百度在组织层面的一次重要变动,更是其在AI时代下战略布局的关键一步。
在新一轮的干部轮岗中,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罗戎(Julius)从集团CFO的职位轮岗担任移动生态事业群组(MEG)负责人,而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何俊杰(Jackson)则从MEG负责人的位置轮岗担任代理CFO。这一变动标志着罗戎将不再负责集团的财务工作,转而全面负责MEG的运营和发展,而何俊杰则将利用其丰富的财务管理和投资并购经验,为百度的财务健康和业务发展提供支撑。
罗戎在加入百度前,曾在好未来教育集团担任首席财务官,并在微软、联想、艺龙等公司担任过财务管理职位,拥有丰富的CFO工作经验。他在好未来转型科技教育公司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何俊杰则有着业务管理经验,并在投资等部门有过轮岗经历,他的加入预计将为百度财务团队带来新的活力。
此次架构调整中,大健康事业群组(HCG)也合并至MEG,这一举措意味着百度的健康业务将与MEG的移动生态深度整合,优势互补。百度健康平台已经累计服务超过2.1亿名患者,拥有30余万的入驻医生,合作了3000余家专业内容机构生产了超过6亿条健康内容。通过这次整合,百度未来在健康领域和AI结合,尤其是AI医疗、在线问诊等领域的发展前景备受期待。
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骆仁童博士认为,像百度这样的大厂,对组织动刀从来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之举。这不仅是对组织的调整,更透露着百度面对AI市场竞争与资源配置的思考。确实,百度自2011年开启干部轮岗制度以来,通过引入OKR绩效管理制度、调整to B组织架构、倡导干部年轻化等方式,不断适应变化的市场。每两三年百度都会组织干部轮岗,以应对AI时代技术迭代和行业变革。此次人事变动涉及的三人,都是近些年才加入百度的,非百度老将,且均为财务、金融及咨询背景,这也显示了百度在人才选拔和培养上的新思路。
综合来看,百度此次架构调整和干部轮岗,体现了其在AI时代下对业务整合和组织协同的高度重视,旨在通过优化管理团队配置,加强AI技术与前端产品的结合,探索开拓AI应用,构建更为繁荣的智能生态。
在关键时期,用组织调整配合战略、激活业务,是巨头们一致的方向。伴随越来越多玩家涌入,从“百模大战”到应用之战,行业竞争越来越大,市场已经开始重新审视大模型。但多年来,百度的核心战略一直聚焦在AI技术研发和软件服务上,百度往往将硬件产品视为AI技术的载体,而不是独立的商业化核心。(相关组织变革分析:变革一周年,阿里腾讯变革解码:从业务重塑到战略升级,互联网两大巨头的未来路径)
百度在AI硬件市场的缺席尤为引人注目。当前最受关注的AI眼镜、AI耳机、AI头显、AI可穿戴等产品,百度几乎都缺席了。尽管百度作为老牌互联网巨头之一,是第一批进军硬件的企业,但在AI硬件赛道上,百度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从时间跨度和百度布局硬件方向的调整上,我们可以窥见整个智能硬件产业的变迁。(相关智能硬件分析:Meta Orion发布,华为、OPPO、字节跳动提前布局,AI+AR眼镜会引领科技新潮流吗?)
百度的业务体系经历了数次调整,2020年是百度转型以来组织架构调整最大的一年,小度科技被划入内部孵化或通过投资获得控制权体系的业务体系中,这一调整意在突出“人工智能”的战略地位。然而,即便百度战略性All in人工智能,其在AI硬件细分领域的表现依然难以令人满意。
百度的硬件战略重心摇摆不定,导致其在硬件生态建设上也显得不足。与苹果、华为等将硬件视作业务核心的企业相比,百度在硬件产品上投入的资源和战略重视度可能相对不足。百度更倾向于通过其AI平台与第三方硬件厂商合作,而不是自己主导硬件研发和生产。这种开放性虽然受到上下游的好评,但也导致百度的硬件产品更多是作为“配件”来展示其AI能力,而非直接通过硬件获取市场份额和用户黏性。
此外,百度的硬件产品在用户体验和创新设计上也缺乏明显的差异化。百度主要集中在将DuerOS等AI技术嵌入硬件,但在外观设计和创新体验上相对保守,没有为消费者带来明显的“惊喜”感。例如,小度智能音箱虽然依靠百度的AI能力有一定竞争力,但在创新性上与市面上其他类似产品并没有本质差异,用户很容易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小米等成熟产品。
百度的硬件产品在不同设备间往往缺乏一致的用户体验,由于其生态中的产品来源多样,部分来自自研,部分来自并购或合作,百度难以为用户提供一个完全统一、流畅的跨设备体验。这种体验上的不一致也让用户在切换设备时,难以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导致生态的吸引力减弱,市场声音也趋于微弱。
这一年,百度在内部全员信里,明确提出要提高百度智能云的战略地位。同时,“百度云”品牌正式升级为“百度智能云”,这次升级主要强调了智能化的结合,与百度ALL IN AI 的战略更加统一。百度智能云的发展历经了多个阶段,从2015年到2019年,百度云初露头角,逐渐走向正轨。这一时期,销售出身的尹世明是掌舵者,为百度搭建了一套完整的B端云业务架构。
百度智能云的“云智一体”战略,以云计算为基础支撑产业数字化转型,以人工智能为引擎深入产业生产的关键场景,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提供新型支持。自2020年起,百度智能云率先提出“云智一体”战略,如今已进化到3.0阶段。在进化过程中,IT架构也从三层进化到四层,百度是全球唯一一家在“芯片-框架-模型-应用”四层都拥有领先自研产品的公司,可以在这四层架构中实现端到端优化,大幅提升效率。
百度智能云的发展也得益于公司在AI技术上的长期投入。2022年底,ChatGPT的爆火为大模型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让百度智能云迎来了发展的转折点。沈抖的接任,无疑为百度智能云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拥有丰富的技术背景和商业化经验,这使得他能够更好地推动百度智能云的商业化落地。
百度在AI大模型领域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以至于过去多年积累的先发优势,也在被逐渐缩小。至少在大模型的战场上,阿里云、智谱AI、科大讯飞、火山引擎等实力都不弱。(相关产业分析:国产大模型不“烧钱”,但要考验赚钱能力了)
泛互联网、政企、金融......每一个领域中的攻坚战,将累积决定最后的结局。李彦宏的战略定力和沈抖的韧性,或许是百度智能云能否真正成为百度第二曲线、甚至第一曲线的关键。
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骆仁童博士认为,大模型风起,AI给百度带来的不只是技术应用落地展示的机会,更是无限的想象空间,但在这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大模型战役里,百度智能战略要打的不是一场闪电战,而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期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