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城市地铁发展速度放缓,背后原因令人深思
几乎所有城市地铁发展速度放缓,背后原因令人深思
近年来,中国城市地铁建设速度明显放缓。从深圳到绍兴,多个城市的地铁规划都出现了缩减。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新阶段后,对基础设施建设思路的调整。
在中国,几乎每一个大中城市都有着建设地铁的梦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地铁不仅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
截至6月底,中国内地共有58个城市拥有地铁,总里程达到11,409.79公里,今年上半年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194.06公里。
尽管拥有地铁的城市数量不少,但总里程达到500公里的城市并不多,目前仅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和杭州达到了这一标准。其中,杭州和成都的快速发展部分得益于近几年举办的重大体育赛事,这加速了当地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但从去年开始,几乎所有城市的地铁建设速度都开始放缓。
例如,深圳批准的第五期地铁规划中,原计划建设13条线路,总里程226公里,现已减少至9条线路,总里程缩减至180公里。
再如绍兴,前几年借着杭州的热度,绍兴地铁1号线在前两年与杭州地铁5号线实现了连通。但之后,浙江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正式公布发布了“绍兴地铁二期获批”的相关信息,从公开的信息当中可以看出,绍兴去年申报的新建4条地铁线路当中,少了绍兴地铁3号线。目前,绍兴地铁二期获批结果是“3条地铁线路建设总里程60.1公里,其中绍兴地铁2号线二期工程26公里、绍兴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20公里,绍兴地铁5号线一期工程14.1公里,共计60.1公里。”
也就是说,绍兴地铁二期最终获批的结果与之前《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社会风险评估公示》发布的建设总里程91.1公里变为60.1公里,所砍掉的31公里,除了掉原先的3号线一期工程30.5公里以外,2号线二期工程由原来的25.9公里变成26公里,4号线一期由原来的20.2公里变成20公里,5号线一期14.5公里变成14.1公里。至此,一直传言砍掉的“3号线”终究还是被“砍掉,也成为了事实。这一点估计,也是绍兴市民的遗憾。
与此同时,建设地铁的标准也在提高。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要求,建设地铁必须符合四个条件。
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100亿元以上。
2、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3、城市总人口超过700万,城区人口在300万人以上。
4、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每小时3万人以上。
另外,对经济条件较好,交通拥堵问题比较严重的特大城市,其城轨交通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原则上,城轨交通项目的资本金须达到总投资的40%以上。对社会保障资金有较大缺口、欠发教师及公务员工资、政府投资项目在建规模过大,与其筹资能力明显不适应的城市,其城轨交通项目不予批准。对国产化率达不到70%的项目不予审批。
毕竟,修建地铁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不是任何一个小型城市都能够承担得起的。即便有能力修建,后期的维护成本也是一个不小的开支。
近年来,国家也意识到,已经拥有地铁的城市基本上都已经完成了必要的建设,是时候适当降温了。
不仅仅是地铁的发展速度在放缓,从去年开始,整个大基建的发展速度也都在降温。
这与我国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过去30年,我们经历了经济的迅猛发展,首先是工业化的飞速推进,随后过渡到城市化进程。现在,城市化也已基本完成,大基建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因此其建设速度自然而然地放慢了。
哈尔滨:7年未获地铁二期规划审批
2023年年末哈尔滨市户籍总人口939.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8.6万人。2023年,哈尔滨市GDP达到5576.3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13.1亿元,同比增长19.4%。
但是,债务问题不容乐观。尽管官方层面从未公布过哈尔滨市的负债率数据,但哈尔滨市的债务压力从其法定债务规模可以窥见一二。哈尔滨市财政局2月8日发布的《关于哈尔滨市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3年年末全市法定债务余额为3253.5亿元(主要是地方政府债券余额)。据中国经营报,黑龙江省核定哈尔滨市2023年政府法定债务限额3264.5亿元。这意味着目前哈尔滨市的债务余额已接近限额。另外,从债务率来看,在不考虑隐性债务(如城投债等)的情况下,2023年哈尔滨市债务率,即债务余额3253.5亿元和广义财政收入364.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之比,就达到了893%。也就是说,哈尔滨市“明面儿上的”政府债务余额约是其可用财力的9倍。
同样,今年公布的还有12个省份被点名不得启动新的工程项目,包括天津、内蒙古、东北三省、西南地区的四个省份、甘肃、青海、宁夏。这些省份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债务负担过重,不仅修地铁,其他新工程项目也需要停止。
债务问题这两年被提到了台面上,过去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导致了许多省份大规模举债,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数据上的增长,大幅提高了债务水平。
例如,贵州、重庆、天津等地的债务率都非常高。
这也是为什么地铁建设需要降温的原因之一,因为某些地方的债务率已经非常高。
关键是某些地方根本就不需要修建地铁,人口稀少,流动性低,却仍然激进地规划地铁线路,这远远超出了当地的实际发展需求。
例如,重庆、宁波等城市的某些郊区地铁站周围全是农田,多年都没有明显的变化,这实际上是对城市扩张的一种误判。
现在,大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速正在放缓,一些城市的新城、新区人烟稀少,部分中小城市已经从扩张转向了收缩状态。
当一个城市不再扩张,而是走向收缩时,那些没有发展起来的地方修建的地铁线路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无论是地铁还是房地产,都已经步入了存量时代。
之前曾有一位工程师提到过这样一个观点:“每投资1亿元用于地铁建设,就能拉动约2.6亿元的GDP增长。”这句话在2019年之前确实是有道理的,因为那时我们正处于增量市场阶段。然而,站在今天的视角来看,建设和拉动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完全正相关了。
以上海为例,在2019年至今新增的19个地铁站点中,它们所带来的流量效应正在减弱。
熟悉这些站点的朋友应该了解,这些站点对周边房产市场的影响也在下降。曾经“地铁一响,黄金万两”的说法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以往,只要有地铁的地方,人们就会将其视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开发商也会将地铁作为首要的卖点。
然而,近两年来,即使是上海这样在2019年至2022年间房价仍然大幅上涨的城市,部分远郊地区的房价也没有因为地铁的连通而呈现出惊人的涨势。
这背后主要有两大原因: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饱和:随着城市建设进入相对平稳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的边际效益在逐渐降低。
2、购房者对产业配套的需求更加深入:购房者开始更加注重区域内的产业发展和配套设施的质量,而不仅仅局限于是否有地铁。
显然,当城市发展到一个新的平稳阶段时,市场对楼市的期待也变得更加理性。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继续大规模扩建地铁的意义已经不大。
为了避免一些城市盲目加速扩建地铁,相关部门直接发布了文件,将地铁建设的门槛设置到了一个更为合理的高度。
之所以不再鼓励大规模扩建地铁,是因为地铁本身就是一项亏损业务,即使是一线城市也在依靠政府补贴来维持运营。
很多人感到疑惑,像深圳、上海、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地铁总是挤满了人,为什么地铁公司还会亏损呢?
让我们用数据来解释这个问题。2023年公布的29家地铁公司中,扣除政府补贴后,净利润为正的仅有一家——福州地铁。如果剔除政府补贴,几乎所有地铁公司都在亏损。那么,为什么地铁公司会亏损呢?
1、建设成本高昂:地铁每公里的建设成本大致在6亿元左右,如果遇到复杂的地质条件,成本可能会更高。
2、运营和维护成本高:数据显示,地铁每年的运营成本大约在每公里1000-1500万元之间。
对于一座超大型城市而言,地铁里程在500公里左右,一年的地铁运营成本就高达数十亿元。
仅仅建设地铁,是一项非常不赚钱的生意。
那么,过去这些地铁公司是如何运营的呢?他们通常会与商业地产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使整个运营模式变得可行。
例如,北京地铁公司在地铁线路周边开发房地产和进行土地一级开发,去年的收入达到了113.2亿元,同比增长80%。但仔细观察我标记的部分,去年开始收入明显下滑,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可供开发的土地已经接近饱和,城市的发展潜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在这种背景下,适当减速至关重要。
这样做既可以避免一些地方寅吃卯粮,也能减轻财政负担。
因此,不能无视城市扩张的速度,更不能无视地方的负债情况。
过去那种建地铁就是为了卖地、卖房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虽然地铁建起来了,但如果客流量跟不上,这样的基础设施最终会成为浪费,最终由谁来买单?
我们需要让一些城市的地铁梦破灭,浇灭中小城市盲目上马的热情,这不是坏事。
减少一些地方的投资冲动,避免过度建设基础设施,才能让民众的生活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