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应对指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应对指南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8957985_121124780

青少年自伤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据统计,我国初、高中生自伤行为的发生率高达27%,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原因,并为家长提供科学的应对方法。

自伤行为的表现与动机

青少年自伤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用刀或利器割刺自己、用烟头烫自己、抠或抓自己、用力拔扯自己的头发、用头撞墙、用绳索捆绑自己、把头浸埋在水中使自己窒息等。这些行为看似极端,但很多时候,自残是他们平复情绪、表达感受、释放压力、控制痛苦、转移难过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个孩子的自残行为都是要自杀的,发现孩子手上有刀割伤、划伤等情况,不要以为他们不想活了。但自残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最后可能发展为自杀行为,或者造成意外死亡。

自伤行为的原因

造成青少年自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人格特征:具有抑郁、自卑、攻击、冲动等性格特征的青少年更易发生自残。
  2. 家庭因素: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缺乏关心和凝聚力、缺少相互支持和帮助,甚至矛盾重重,导致孩子难以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容易压抑情绪,遇到困难后不能及时获得支持。
  3. 成长经历:家长过度保护、过度控制,孩子长期被忽视、遭受暴力/虐待等,导致孩子不能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无法应对困难时,就会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处理。
  4. 学业压力:学习压力过大、成绩不理想、老师的责罚、父母的过高期望和对未来的迷茫等,都可能诱发青少年的自我伤害行为。
  5. 社会因素:在信息发达的时代,青少年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容易获取和传播自残行为,在一些错误的引导下,没有办法客观认识到自残行为的危害。
  6. 精神疾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及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患者,可能会发生自残行为。

应对方法

面对青少年自伤行为,家长应该如何应对?以下是一些科学建议:

  1. 及时制止自残行为:父母作为孩子的守护人,要具有敏感性,能够及时察觉孩子的性格、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可疑变化,尽早发现孩子的自伤自残行为并予以坚决制止,避免行为的强化。

  2. 深入了解自残的原因:等孩子情绪相对恢复平静后,父母可以跟孩子深入探讨负性情绪的来源,孩子可能遭受过哪些叠加性心理创伤,引导孩子寻找更健康、积极的解压方式,慢慢地作出积极的改变。

  3. 寻求专业的帮助:如果孩子确实存在心理问题,甚至患上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要及时接受规范治疗,在心理咨询师指导下科学地应对,千万不要讳疾忌医。

青少年自伤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干预和引导,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预防自伤行为的发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