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黄煌教授运用葛根芩连汤的经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黄煌教授运用葛根芩连汤的经验

引用
丁香园
1.
https://3g.dxy.cn/bbs/topic/51448638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教授,是当代研究、运用和推广经方的大家。他避开了通过药效分析、病机分析的方法研究经方;而是根据《伤寒论》原文,剖析每一味药证,进而对诸多经方的应用指证提出了崭新的认识,并在临床上取得了卓越的疗效。黄煌教授认为方证和药证是中医的科学内核,若不能正确掌握每一方剂的方证与药证,就难以正确使用这些方剂,并取得理想的疗效。

以下,是温先生随黄煌教授侍诊多年,总结黄煌教授对葛根芩连汤的认识和运用经验。

第一点,《伤寒论》第34条:“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本方历来多用于湿热下利,但陆九芝认为:“不专为下利设。”许宏认为:“取用不穷。”但均未能从方证的角度阐明本方的适应证。黄煌老师认为要正确认识本方方证,必须先了解三证。

一,葛根证:根据《伤寒论》原文,不难看出,张仲景使用葛根多见于项背强几几及下利。项背强几几,指后头部至后背部的肌肉拘急强痛,有时范围可达到腰部,同时多伴头痛、头昏等。患者有主诉头项强痛者,若用手沿其风池穴往下向脊柱两侧用力按压,常可触及凝结挛急或痛点。下利有轻重之分,轻者大便溏薄,或时干时溏,重者为泄泻不止。临床可见这种患者的大便溏薄,显慢性化。四肢肌肉并见松软而背部反强痛拘急。项背强几几一证非葛根证所独有,下利更非葛根证所独有。若下利而兼项背强痛者则为葛根证所独有。

黄连证:黄连主治心中烦热而兼心下痞者,旁治腹痛、呕吐、下利、脉促、血证。心中烦热包括烦躁不安、焦虑、紧张、注意力不集中、身体热感、胸中苦闷感。心悸动感、脉数及入睡困难、梦多、早醒等症。心下痞指胃脘部不适感、隐痛、胀痛、或灼痛,并伴有口苦、嗳气、恶心、呕吐等症。按压上腹部常有轻度弥漫性压痛。此外,黄连证还有独特的舌象,黄煌教授称之为“黄连舌”,即舌质坚老暗红,舌苔黄腻而厚。只要烦痞同见并见有此舌象者,即可防胆使用黄连。相反,若舌质淡红胖嫩,舌苔薄白或无苔者,黄连就应慎用。

二,黄芩证:黄芩主治烦热而出血,旁治心下痞、下利、干呕、胸胁苦满。烦热多为手足心烦热,尤其与黄连证的烦热略有不同。对心下痞而吐血、衄血者,则非黄芩不可。其所治的下利,当以血利为主。

葛根芩连汤以葛根、黄连、黄芩同用,则其方证是以三种药证为主体的。凡是以项背不适,下利便溏伴随心中烦、心下痞为主证,并见舌质坚老,舌苔厚腻者,不论何种疾病,皆可考虑使用本方化裁。若脉沉迟或微弱证属虚者,不宜用本方。黄煌教授根据对本方的认识,将之广泛应用于治疗颈椎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头痛、失眠、冠心病、心律失常、神经官能症等,均获得满意的疗效。

医案举例

鼻咽癌放疗后

患者李某,女,22岁,大学生。

1996年12月7日初诊。

患者于1996年8月因鼻塞、鼻衄反复不愈,经检查确诊为鼻咽癌,即做放射治疗。治疗后鼻咽部肿瘤消退,但鼻塞依然如故,嗅觉明显减退,鼻内大量黄色粘鼻涕,耳鸣,听力下降,后头部皮肤疼痛,有牵拉感。曾在某医院服中药数月,症状不减而来诊。当时,患者以后头部疼痛为主诉,并有上腹部疼痛不适感、口干口苦、恶心、大便溏等症状,检查颈部无肿大的淋巴结,舌质暗红而坚老,舌苔黄厚,中后部为明显,脉滑数。体型中等偏胖,发育较好,面色黄红,唇暗红。询问其睡眠情绪,答注意力不集中,睡眠浅,易醒多梦。

处方:葛根20克黄连2克黄芩5克栀子6克生甘草5克,7剂。

1996年12月14日二诊。鼻塞好转,食欲增加,后头部疼痛消失。上腹部痞胀感明显减轻。原方黄连、黄芩、栀子加量,继续服14剂后,鼻腔脓涕明显减少,舌苔亦退,大便成形,但尚不觉药味之苦。因返校参加考试,原方28剂继续服用。

1997年1月18日三诊。患者面色红润,精神饱满,诉元旦以后,左耳听力明显恢复,精神状态转佳,能连续看书4小时左右,食欲好,味觉已经恢复,主诉此次觉药味甚苦,近一周来鼻咽部分泌物已经基本消失。鼻塞较轻,但入夜咽干,右耳尚鸣响。以原方加桔梗10克继续服用。

糖尿病

夏某,48岁。1995年6月初诊。患者发现糖尿病、高血压3年。因进行性倦怠,空腹血糖13点以上而住院治疗,一个月中经用降糖药、中药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血糖已经基本控制在9点以下,唯症状不减。患者因工作忙而出院,希望服中药调理。

患者面色暗红,虚浮,下肢浮肿,按之凹陷,心慌、气促、自汗,大便溏,日2-3次。后头部及腰背拘急疼痛感,曾在当地医院查出有颈椎病。心率快,102次每分钟,心律不齐。舌质暗红,舌苔黄腻,患者体型肥胖,腹部大而软,但上腹部按之痞痛。处方:葛根15克,黄芩10克,生黄芪15克,苍术15克,泽泻12克,茯苓15克,10剂。

药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心率疾病正常,浮肿消失,上腹部疼痛亦消失,有时脚抽筋,后去黄芩,加赤芍15克。嘱咐其常服。

一个月后,空腹血糖已经稳定在6点左右,血压也不高。精神佳,配合饮食控制,体重也减轻。

11月再诊:病情稳定,感觉此次药味甚苦,遂停药。次年夏秋之交,症状有反复,又服上方,药味反觉不苦,服药后感觉舒服。

入夏疮疖易发

薛某,男,工程师,有高血压病史多年。1995年夏天遍身疮疖,查血糖正常,头痛头晕,血压在临界期。口苦,胸闷,烦躁,自觉身热,上腹部按之不适,大便黏腻不成型,舌质暗红,面红。查血红蛋白160克/升,红细胞计数4.5X1012/L。处方:葛根15克,黄芩10克,黄连5克,栀子10克,生甘草3克,金银花20克。服7剂后疮疖消失,再服7剂后,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均下降,自觉身热等症状消失。血压降至正常,后常服此方,但剂量减半。自觉药不甚苦,服药后,食欲、睡眠、二便均正常,精神亦充沛。

讨论

以上三案病种不同。但均具有项背疼痛拘急,心下痞,口干口苦,心烦,大便溏,舌质暗红,舌苔黄腻等共有症状。黄煌教授认为这组症状群的出现,正是使用本方的依据,临证时若掌握了这些方证,便可准确地使用该方而获效。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患者就诊时,并不以颈项强痛、便溏或心烦为主诉,为医者需要仔细询问,切莫以为这些症状与疾病无关而轻视之。

由此观之,黄煌教授所倡导的方证、药证确实为我们正确认识与运用经方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明确了某一方证和药证,也就掌握了该方的客观指征,在临床上避免盲目臆断用药,这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有效保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