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部队的四种夜战模式:从暗适应到夜视设备
特种部队的四种夜战模式:从暗适应到夜视设备
特种部队的夜战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从二战时期的SAS到现代特种作战单位,夜间行动一直是其主要任务之一。本文将介绍四种常见的夜战模式:暗适应作战、制造白光环境、弱光战术和运用夜视设备。这些模式各有优劣,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夜战框架
特种作战单位自诞生之日起,根据其职能定位,基本就是为了夜间行动而存在的。SAS创始人大卫·斯特林在1941年7月16日的提案中就写道:“他们的目的不是主动挑战敌人,而是像鬼魂一样运动,在夜幕的掩护下悄无声息地穿过沙漠,在高价值目标上布设爆破装置。”
随着时代发展和装备的更新换代,特种部队的任务模式与作战能力也在不断拓展。无论是侦察引导、渗透破袭这类标准特种部队任务,还是反恐怖作战、低可视度行动这类更复杂的特殊任务,在黑夜行动总是特种部队优先考虑的环境。
因此针对夜间作战能力,主要是渗透机动与近距离突击战术的开发,特种作战单位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谈到特种部队应当掌握的四种夜战模式,他们从来不是什么“一招鲜吃遍天”的独立运用的战术。他们更多是在不同场景、条件和任务下,分别可以发挥不同优势的行动技术。这些技术也是所谓的“箱子里的工具”——需要用到,就从箱子里取出来,不需要则放在箱子里。
按照门槛从低到高,我们可以简单列出四种常见的夜战模式:暗适应作战、制造白光环境、弱光战术、运用夜视设备。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存在不同程度的门槛,但是当落到实际应用,却并不存在一种模式对另一种模式的绝对压制,无论如何,都要考虑现实环境,都要回归真实世界的博弈。而真实世界的博弈从来都是复杂的。
这四种模式都属于夜间行动能力的一部分,特种作战人员都应该尽可能地学习、训练和掌握,而不是仅抓住其中某一项不放,而忽视其他技术。有句话是这么讲的,“当你手上有一个锤子,看什么都好像是钉子”。
如果只具备一种技术,比如就只参加过“夜视仪培训课程”,自我感觉有了夜视仪就天下无敌,可以在夜晚碾压一切对手,那就很可笑了。
GBRS团队在访谈中关于夜视仪的话题曾讲过:
“夜视很容易给你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你不是半神,你不是隐形的。当有人不了解自己周围的真实光照条件时就会。他们认为他们在黑暗中,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外面的环境光仅比建筑物内部亮几度,则站在外面的人将呈现背光,他们的剪影将显示出来。”
再比如,一旦遇到对方主动制造白光环境,或者对方也有夜视设备,那很多标准课程里的作战逻辑就会失效,优势可能也就变成了劣势。
总而言之,我们要首先能理解不同作战模式的特点规律,要了解环境地形,掌握敌我双方的战术战法和能力对比,然后才有这个依据去采取更合理的作战模式,以形成更大的优势。我们常说“系统思维”,这就是在夜间行动领域的具体应用。
四种模式
暗适应作战
暗适应作战是指不借助其他辅助装备,仅通过适应黑暗去完成任务的一种夜间行动模式。说白了,就是用肉眼硬刚。然而这种夜战模式的门槛相对更低,纯粹是因为它对装备的需求——有眼就行,而不是说这种模式在战术上就很容易。
事实上,任何作战模式,任何具体技术,单独训练都可以在固定课程中熟练掌握,用于单科目表演绰绰有余。但是一旦真的讲“战术”,落到“行动”,门槛都是很高的。
首先我们要掌握关于“暗适应”本身的知识。所谓暗适应,就是当人眼从白光环境进入弱光环境时,视觉模式所发生的改变。在刚刚进入黑暗环境时,肉眼的观察能力会突然下降得厉害,视觉相当于白光环境的20/800。此时,人眼需要从“白光”视觉逐渐切换到“弱光”视觉,然而这个切换过程需要时间,大约是30-45分钟。完成切换后,视觉逐渐恢复到最初的20/200,这就是暗适应的过程。
简单说,从亮的地方刚进入黑暗时,会看不太清,眼睛还没适应,大约等半个多小时以后,眼睛才会逐渐适应黑暗,能看清的细节也就更多了。在很多街头枪杀事件中,犯罪分子自己躲在黑暗中,他们已经提前适应了黑暗,视觉能力处于最佳状态。但是很多受害者,以及到场的警察或突击队员却可能刚从明亮的室内出来,而没有适应黑暗的过程,如果没有相应的夜战装备,那就会丧失很大优势。
二战期间,很多飞行员到了晚上就会坐在黑暗房间里打牌,以便有任务时已经完成了视觉适应,随时可以出发,这就是暗适应的应用。因此,同样是肉眼,如果提前完成了暗适应,就会带来一些观察优势,所以我们称之为“暗适应作战模式”。
制造白光环境
第二种模式,制造白光环境,是指采取各种手段,主动将夜间战场变成日光环境,从而物理消除黑暗条件在战术上的影响。比如在野外战场使用高空照明弹,比如在室内全面开启灯光或者制造高强度照明等。不论在哪种具体情况上应用,其本质都是当黑夜不利于我方时,我们就希望天上有光。
列举两种常见的运用场景。一是我方不具备同等的夜战装备和训练水平。比如对方具备微光夜视能力,而我方不具备,或者即使有装备,也不会用,则应该制造白光环境,以消除这种不对称劣势。例如2012年班加西之围的annex战斗中,从班加西暴民的视角看,对方GRS小队配备了夜视仪,并且处于黑暗中。他们作为民兵,武器都是没有任何配件的AK,对他们来说,唯一能弥补战术优势的,只能使用高强度的光照设备,例如车灯、聚光灯,照射GRS的阵地,才能勉强实现对抗。
二是同等装备条件下,夜间优势在对方。例如对方人数少,我方人数多,并且双方在夜战装备和训练水平上没有什么区别,则黑暗对他们更有利。因为黑暗的特点本身就是便于隐藏转移,而难以观察追踪。这对于人数较少的一方更占有优势。这种情况下,也应该制造白光环境作战。
弱光战术
第三种弱光战术,是指使用枪灯、手电等主动光源的夜间行动模式,这需要一定的战术素养和理论基础,需要专业的训练。关于“弱光战术”这个说法,因为其本身已经沿用了很久,并且基本就是代指上述的作战模式,所以我们也就直接采用。这是最贴合执法单位和特殊任务单位实际的战术模式。只需要一个手电或枪灯,就能在多数夜战场景下应用并获得优势。因此这也会是我们后面所讲的重点之一。
需要强调的是,“战术性”是这种作战方法的核心。如果使用头灯、枪灯常亮突击,这是没有“战术性”的,充其量可以归为上一种“制造白光环境”的模式。
弱光战术是一套系统的SOP,是需要结合一系列装备、知识、训练,才能具备作战能力的。不是武器加装枪灯,或者开着小手电打一打大纲科目就能形成优势的。
运用夜视设备
夜视仪战术是门槛最高,也是最难掌握的一种夜战模式。他需要更复杂的装备、理论、技术和训练的支撑。常见的夜视设备按成像原理,可以分为热成像和微光夜视,按设备类型可以分为手持、枪瞄和头戴式。
手持式夜视设备,不论热成像还是微光观测仪,主要功能是用于较远距离的侦察或观察。用于枪瞄时,常用的也是作为高倍率夜视瞄具,能远距离射击目标。
也存在结合热成像或数码夜视的外挂辅助瞄准装备,同样能在近距离战斗中辅助作战,但这是特殊场景下的应用,是“基础能力”之后才要考虑的问题。
运用最广泛,同时也是门槛最高的,是头戴式夜视仪,这也是最适合特种部队执行近距离任务的装备。因此也将是我们研究的另一个重点内容。
在过去,夜视仪的存在可以发挥碾压性的优势。美军曾经可以真正做到“拥有黑夜”。但是随着夜视技术本身已经不再一家独大,任何一支武装力量都逐步具备夜视能力,因此夜视仪作战的模式也在持续发展改变。夜间行动的武装单位需要不断优化SOP,才能适应新的时代。然而前提是,我们必须已经具备了标准化的夜视仪作战SOP,才能谈“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