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川北凉粉|舌尖上的非遗美食 南充人的味觉记忆
打卡川北凉粉|舌尖上的非遗美食 南充人的味觉记忆
川北凉粉,这道源自南充的特色小吃,以其独特的红辣味醇、鲜香爽口而闻名巴蜀大地。从清末至今,这道美食已经历了百年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成为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发展成为一个年产值达500余万美元的现代产业。让我们一起走进川北凉粉的世界,探寻这道舌尖上的非遗美食背后的故事。
川北凉粉,又叫旋子凉粉。一把铜旋顺着凉粉的外沿一转,和筷子差不多粗细的凉粉便被旋出,再加上味水、红油、姜水,一碗红油亮色的川北凉粉便制作完成。
自清末问世以来,川北凉粉就以其独具红辣味醇、鲜香爽口的川味风格饮誉巴蜀,流传至今,已有90多年历史。但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汴梁已有“细索凉粉”。 川北凉粉总店店长介绍,据早年谢氏家谱记载,川北凉粉饮食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东汉末年嘉陵江码头边一家谢姓凉粉棚摊,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经过一代代传承人不停的改良创新,最终凝结出“四关、八部、二十四道工序”的制作工艺。也就是说,这碗小小的凉粉,是经过了繁杂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而来。
味水、红油、姜水。仅用这三勺调料拌出来的川北凉粉,会是什么味道?这吊足了我们的胃口。本以为会很寡味、油腻,入口却意外的清爽好吃!麻辣鲜香一味不少,口感丰富。
据川北凉粉总店店长介绍,这三种调料,看似简单,实则制作起来非常复杂。光是红油炼制,就非常有考究:先是辣椒慢火炒碎,在“石兑窝”中舂碎,熬制时配以八角、桂皮、茴香等32种中药香料,最后还要倒入瓦罐中加入适量的冰糖、桂皮等,密闭藏于黄泥土中浸泡30天。味水也大有来头,需用酱油、味精、白糖、桂皮等9种味料浸泡而成。每天一大早,新鲜出炉的红油、味水、姜水和凉粉,由工厂配送到店,确保食客们能吃到最新鲜爽口的美食。
锅盔夹凉粉,一套又一套~在“锅盔可夹万物”的南充,川北凉粉又有了新的吃法。将凉粉夹入锅盔,外酥里嫩,外热里凉,一口下去,冰火两重天的味蕾体验,风味独特。
有着“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老字号”金字招牌的川北凉粉到底有多受欢迎?看一眼堂子就晓得了。南充本地人、川内外游客、老年人、小朋友……尽管在工作日时间,川北凉粉总店还是坐了不少人。大家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只为吃上一口正宗的川北凉粉。
南充,一个充满历史底蕴和民俗风情的地方,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红色文化、嘉陵江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川北凉粉,正是在多元文化熏陶下孕育出的舌尖美食。传承千年的小吃,沿袭百年的品牌,承载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对于南充人来讲,川北凉粉是一种难以割舍的乡愁,是游子漂泊在外的情感寄托,是老一辈的时代记忆。对于外地人来说,川北凉粉是迅速认识、了解南充美食文化的窗口。每个人走进川北凉粉店里,总能找到关于味觉、关于记忆的情感支点。
来不了南充,又馋一口川北凉粉怎么办?“为方便大家吃到正宗的川北凉粉,我们也推出了包装的川北凉粉产品。”四川川北凉粉饮食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其胜介绍道,袋装的川北凉粉,味道不输店里的鲜凉粉,相比之下,还更有韧劲,可供选择的口味更多。据了解,目前四川川北凉粉饮食文化有限公司已经成功开发出方便食品、调味油、粮油、餐厨四大类产品,包括川北凉粉、自热米饭、酸辣粉方便食品,以及辣椒油、下饭菜、红薯淀粉、菜籽油等60余个产品。不仅出口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年出口创汇达500余万美元,还进入永辉、北京华联等全国5000余家超市。
从店里的鲜凉粉,到远销国内外的方便食品,川北凉粉实现了进一步创新迭代。其背后支撑的,是一整个“川北凉粉”现代产业布局。在农业板块,建立起了豌豆、辣椒、油菜、花椒种植基地,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工业板块,发展菜籽榨油、红粙炼制、凉粉加工、预制菜加工等;服务业板块,以川北凉粉产业为基础,打造“旅游工厂+博物馆+美食休闲营地”的文旅融合新模式。“我们现在正在建设集工业生产观光、非遗文化体验、青少年研学游乐于一体的川北凉粉文化产业园,欢迎广大朋友们前来观光、打卡、品鉴。” 任其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