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不高,打生长激素真的管用吗?
长不高,打生长激素真的管用吗?
随着家长对孩子身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生长激素的使用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究竟生长激素是否真的能帮助孩子长高?使用时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近日,一位家长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这位家长表示:“焦虑了两年,决定给孩子打生长激素!”并称医生建议使用生长激素,否则会错过最佳生长期。这一做法引起了许多家长的共鸣,同时也引发了关于生长激素使用的广泛讨论。
单位:厘米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需要使用生长激素?
在孩子生长过程中有四个关键年龄段:婴幼儿期(出生—3岁),学龄前期(3岁—7岁),学龄期(7岁到青春期前),青春期(男10—12岁开始,女9—10岁开始)。
对于7岁以下儿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的儿童身长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如果孩子大于7 岁,则可参考国家卫健委2018年发布的《7 岁~18 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发育等级评价》。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可能就属于生长缓慢:
- 3岁前,儿童的生长速度小于7厘米/年;
- 3岁到青春期前,儿童的生长速度小于4-5厘米/年;
- 青春期,儿童的生长速度小于5-6厘米/年。
一般来说,如果观察到孩子每年长高不到5厘米、长期坐在班级第一排、比同龄甚至低龄孩子明显矮半个头、长时间不需要买大的衣服和鞋袜等,就要提高对孩子身高生长的关注了。
生长激素到底该不该用?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孩子的身高取决于两个因素:70%是遗传因素,30%是后天因素。所以对于生长激素的运用,一定要到医院去经过医生专业诊治,该用的才能用,不该用的千万不要用。生长激素用不好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不良后果,如形成骨骺过早闭合、性早熟,反而影响身高,还会带来其他生长发育问题。
成都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董文渊表示,“生长激素只在符合适应症的情况下才会被使用。”所谓“符合适应症”,包括生长激素缺乏症、染色体异常、特大综合症、SHOX基因缺陷、努南综合征、小胖威利综合征以及特发性矮小症(ISS)等。
倪鑫希望家长能够正确地看待身高问题,不是越高越好。“后天因素就是从孩子的营养、运动、睡眠、环境,这几个因素去努力。”
科学助力孩子长高
每个人的生长激素分泌都不同,为了在日常生活中让生长激素正常分泌,给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更利于长高。
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状态下生长激素分泌旺盛,每天晚上9点前睡觉,因为天然的生长激素是在夜里进入深度睡眠时分泌的,也就是夜里睡觉时深睡眠多才会长身体。熬夜严重影响身高增长,会放慢甚至停止生长,青春期尤要注意保证充足睡眠。
运动: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家长可以带着孩子每天坚持运动,打篮球、羽毛球、摸高等跳跃伸展性运动保持骨细胞的活力,同时可预防骨骺线过早闭合。
均衡饮食: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对营养的需求非常广泛。怎样才能让孩子饮食均衡,并纠正孩子挑食的毛病呢?必须坚持正面引导,耐心教育,让孩子逐步改善挑食,均衡营养。但是并不是说吃得越好长得越高。因为营养过剩,导致小儿肥胖,容易引起儿童早发育,反而会影响他们未来的身高。
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过于焦虑也会影响腺体分泌,让孩子长不高。
各位家长们要科学对待孩子的身高发育,如果发现孩子可能生长缓慢,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就诊和检查。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