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李商隐《哭刘司户蕡》赏析及同步练习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李商隐《哭刘司户蕡》赏析及同步练习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22/05/503199_1142575018.shtml

李商隐和刘蕡是唐代两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政治家。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人,以深情绵邈的诗歌著称于世;刘蕡,字去华,幽州昌平人,以直言敢谏闻名于时。两人虽身处不同境遇,但都怀有报国之志。本文将赏析李商隐为悼念刘蕡而作的《哭刘司户蕡》,感受诗人深沉的哀思与愤懑。

哭刘司户蕡
唐·李商隐
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
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
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
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

【词句注释】

  1. 刘司户蕡(fén):刘蕡,唐代宝历二年(826年)进士,善作文,耿介嫉恶,祖籍幽州昌平(今北京昌平)。大和元年(827年)参加“贤良方正”科举考试时,秉笔直书,主张除掉宦官,考官赞善他的策论,但不敢授以官职。后令狐楚、牛僧孺等镇守地方时,征召为幕僚从事,授秘书郎。终因宦官诬害,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死异乡。

  2. 言:指刘蕡应贤良方正试所作的策文。中兴:中途振兴;转衰为盛。

  3. 迁:在这里是迁升之意。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却遭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来汉文帝又把他召回京城,任文帝爱子梁怀王太傅,常向他询问政事。

  4. 孙弘:即公孙弘,汉武帝时初为博士,一度免归,后又举为贤良文学,受到重用,官至丞相,封平津侯。不待:用不着;不用。

  5. 回首:回头;回头看。汉司马相如《封禅文》:“昆虫闿怿,回首面内。”

  6. 抚膺(yīng):抚摩或捶拍胸口。表示惋惜、哀叹、悲愤等。

  7. 黄陵:地名。在湖南省湘阴县北,滨洞庭湖。传说舜二妃墓在其上,有黄陵亭、黄陵庙。

【白话译文】

行路的人们都在议论您的冤情,您的言论全是为着国家的中兴。

空听说昔年贾谊曾被召回任用,已等不到公孙弘那样拜相高升。

隔着辽阔的大江唯有频频回首,仰视高远的苍天只能痛苦抚膺。

想起去年我和您依依惜别之地,那时候纷飞的春雪正洒满黄陵。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刘蕡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在策文中痛斥宦官专权,引起强烈反响。考官慑于宦官威势,不敢录取。后来令狐楚、牛僧孺均曾表蕡幕府,授秘书郎,以师礼待之。而宦官深恨蕡,诬以罪,贬柳州司户卒。对刘蕡贬谪而冤死,李商隐是极为悲痛的。刘蕡死讯传来,李商隐在长安写下此诗表示哀悼。

【作品赏析】

《哭刘司户蕡》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此诗的前半部分写刘蕡冤谪而死,表示对刘蕡之死极其痛惜;后半部分写诗人痛哭的情状,并回忆与刘蕡相别的最后一面,表现出悲痛欲绝的心情。全诗把叙述、议论、抒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此诗的前半写刘蕡冤谪而死。诗先不写自己的看法,而是从引述旁人的议论落笔。行路之人都在议论刘蕡遭贬柳州确是冤屈,都说他在贤良对策中的言论全是为着国家的中兴。言“中兴”而遭“冤谪”,可见蒙冤之深,难怪路人也在为之不平了。诗人借路人之口谈论冤谪,当然比直说更加有力。这不但表现了人们对刘蕡的同情和敬重,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对宦官诬陷刘蕡的痛恨,对朝廷软弱昏庸的谴责。

下面两句接着引贾谊与公孙弘两个历史人物,写诗人对刘蕡之死的痛惜。两句是说:空自听说昔年贾谊被召回朝廷,刘蕡却被远谪柳州,客死异乡,不可能像公孙弘那样再次被举,受到重用了。此联用典妥帖,“空闻”、“不待”二语,顿挫有力,透出诗人深感怅惋痛惜之情。

诗人视刘蕡为“师友”,而他竟死于冤屈,不能不使诗人伤心痛哭。五、六两句,即扣住题面,写诗人痛哭情状。刘蕡最后似死在浔阳(今江西九江)。诗人是在长安作此诗的。遥隔大江,只有频频回首南望,望空洒泪;天高难问,沉冤难诉,死不复生,惟有捶胸痛哭。长恸之后,痛定思痛,诗人回想起一年前与刘蕡在黄陵(山名,在今湖南湘阴)相别的最后一面。那时,正当刘蕡冤谪柳州,天空阴暗,春雪凄寒。结尾两句不但烘托着二人相别时的悲凄心情,且与诗人写此诗时悲痛欲绝的心境亦融为一体,留下不尽的哀思。纪昀说:“逆挽作收,结法甚好。”(《李义山诗集辑评》)

这首诗,整篇都浸透着诗人的泪水,贯穿着一个“哭”字:始则是呜咽悲泣,随后是放声痛哭,继而是仰天悲号,最后则又变为抽噎饮泣。读完全诗,仿佛诗人的哭声还萦绕在耳际。写法上,诗人把叙述、议论、抒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前面四句全是叙述、议论,但叙述中含着很强的抒情色彩。后面四句抒情,而结联于抒情中又含着叙述成分。如果全是叙述和议论,容易干枯乏味;如纯用抒情,又与引诗所写的具体内容不太相合,难于写出刘蕡的沉冤。此诗将这三者结合起来,使公义私情,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从而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被人排挤,潦倒终身。诗歌成就很高,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过多,意旨隐晦之病。有《李义山诗集》。

【同步练习】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不但表现了人们对扞刘的同情和敬重,也从侧而反映了他们对朝廷软弱昏庸的谴责。

B. 颔联写刘贺客死异乡,未及受到瓜用。“空闻”“不待“二语,透出诗人的师悄之悄。

C. 颈联紧扣题目,描写了诗人因友人去逝而隔江回首,对空抚肿,异常悲伤的前哭情状。

D. 诗歌前四句全是记叙,写刘黄含冤而死;后四句都是抒情,集中表现诗人悲痛欲绝的心境。

  1. 有论者认为这首诗全篇贯穿一个“哭”字,请就此对前两联作具体分析。

  2. 比较分析这首诗颈联与尾联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3. 纪昀评本诗“结法甚好”,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D。解析:前四句全是叙述、议论,但叙述中含着很强的抒情色彩;后四句抒情,而尾联于抒情中又含有叙述成分。

  2. ①首联为好友忠诚蒙冤而哭。天下人都知道刘蕡忠心为国家中兴进言献策,却不被朝廷所容,蒙冤贬谪远方,怎不让人悲愤满腔!②颔联为好友英才早逝而哭。刘蕡虽才能卓越,却过早去世,没能像贾谊、公孙弘那样等到再度被朝廷重用,实在让人扼腕痛惜。

  3. ①颈联是直接描写自己的痛哭情状。遥隔大江,诗人只能频频回首南望,望空洒泪;天高难问,死不复生,诗人惟有捶胸痛哭。②尾联是借景抒情。去年送别好友的地方,春寒料峭,大雪满地,阴冷的氛围烘托着诗人的`悲凄心情,传达出对好友的无尽的追忆和哀思。

  4. ①以景结情。通过描绘天空阴暗、春雪凄寒的景象,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伤感苦痛,意蕴无穷。②以虚写实。通过回忆去年让人痛苦不堪的离别,可让读者想象到今日的阴阳相隔令诗人悲痛欲绝。虚实相生,更增其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