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巨匠 | 闻一多:学术与爱国情怀的完美融合
西南联大巨匠 | 闻一多:学术与爱国情怀的完美融合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怀揣着教育救国、读书报国的崇高理想,艰苦奋斗、坚持不懈。闻一多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闻一多于1899年出生在湖北浠水县。1910年,年仅11岁的他考入了武昌的一所小学(两湖师范学堂附属高等小学)。两年后,这位从偏僻小镇走出的13岁少年以湖北省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声名鹊起。1922年,23岁的闻一多前往美国留学。在留学期间,他深切感受到华人所遭受的歧视,目睹祖国的破碎,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七子之歌》。十年后,33岁的闻一多回国,成为清华大学中文系的教授。
然而,时局变幻,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38岁的闻一多随母校南迁,从华北平原一路迁至长沙,再到昆明,担任清华、南开、北大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教授文学课程。
在前往昆明之前,闻一多先生曾回到武汉的老家。老朋友邀请他留在教育部工作,但他婉拒了。妻子问他为何不留下,毕竟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家人难得团聚。那时,闻一多家中有四个孩子,最大的也不过十岁,妻子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闻一多低声回应:“学校的情况太艰难了。”临走前,他叫醒了两个熟睡的儿子,轻声说:“我先走了,云南见。”话未说完,泪水已夺眶而出。正是在这个时刻,闻一多决定留起胡须,宣誓:“抗战胜利之前,誓不剃须。”
抵达昆明后,他租房并购置家具,花费了一大笔钱,迅速耗尽了所有的积蓄。虽然他担任了大学教授,但由于战争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物价飞涨,一个月的工资相当于战前的九块八毛,生活捉襟见肘。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快一个月了,我还没喝过茶,每天只能喝白开水。今天去陈梦家,他给了我一些不要的茶叶,哈哈,我终于可以喝茶了。”甚至为了维持生计,他开始为人刻章赚钱。
当联大刚迁至云南时,由于校舍资源有限,文学院和法商学院最初设在红河蒙自。那时,闻一多先生专注于学术研究,整日沉浸在图书馆中,几乎不下楼。于是,有位教授戏称他的斋名为:“何妨以下楼主人”。后来,校舍安排妥当后,文学院便迁至昆明。
在文学院,闻一多先生主要教授楚辞、唐诗和古代神话等十几门课程。他的课堂风趣幽默,别具一格。每次上课,他身穿黑色长袍,从教室外走入,首先从口袋里掏出烟盒,笑着问学生:“谁想吸烟?”学生们笑而不语,他便自顾点燃一支烟,青烟缭绕中开始讲课。渐渐地,学生们也跟着他一起抽烟。在教授古代神话时,他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特别是在讲解伏羲和女娲的课题时,他用毛边纸画出各种图像,钉在黑板上,边讲边指,引人入胜。那时,闻一多先生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不仅文学院的中文系学生前来,连理学院和工学院的学生也纷纷参与。
闻一多先生的讲课总是充满激情,气势磅礴。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深刻的见解。例如,他讲到庄子崇尚自由时,提到庄子的倔强与无为,指出儒家思想的压制,强调如果没有《庄子》,我们早已被逼得无路可走,而《庄子》则让我们得以放松心情。他用简单的语言将庄子的深刻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偶尔,他还会随口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心得,或形象地阐述问题,或展示中西文化在同一事物上的异同。
他的讲课风格并非照本宣科,而是自由阐述,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946年5月4日,联合大学结束了近九年的使命,清华、南开、北大等校纷纷回归,西南联合大学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离别之际,冯友兰撰写了碑文,闻一多题写了碑额,罗庸则书写了碑文,为后人留下了记录西南联大历史的三绝碑。
在碑额的每一个细节中,都体现了闻一多先生深厚的爱国情怀。国字少了一横,象征着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的打开,标志着我们国家经历了百余年的列强侵略。碑下的“立”字则描绘了一个人坚定地站在土地上,象征着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自己的土地上,奋起反抗。最上方的“联”字,表达了他对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期望,希望我们不再受他人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