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非遗:解锁“文化密码”,成为非遗达人的第一步!
芜湖非遗:解锁“文化密码”,成为非遗达人的第一步!
芜湖,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铁画锻制到鱼灯表演,从民歌传唱到戏曲演绎,每一种非遗项目都凝聚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才情,展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我们一起走进芜湖的非遗世界,感受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逐渐自成一体,享誉四海。芜湖铁画以锤为笔、铁为墨、砧为纸,按中国画的章法,以锤、锻、剪、錾、锉、叠、凿等技法,表现国画的工、写、描、皴等手法,锻制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画像,鬼斧神工,气韵天成,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领域的一朵奇葩。
无为鱼灯
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为鱼灯溯源古代,百姓们种田捕鱼为生,每年都要玩“鱼灯”祈福求安。“烧香打醮,抵不上红灯一绕”,红灯(指“鱼灯”)是吉祥灯、太平灯、幸福灯。相传北宋年间,包公到陈州放粮,回朝后大放花灯,当时无为人敬献了八条鱼灯,得到朝廷赞赏。新中国成立后,无为民间舞蹈“鱼灯”得到了长足发展,1956年赴北京怀仁堂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受到好评。
繁昌民歌
2006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繁昌民歌起源于明清,现存200余首,其旋律清新流畅、淡雅无饰,语言朴实生动、简洁易懂,随口曲子自来腔,近似口语,主要演唱群体为农民,题材涉及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各个方面,真实记录农事活动、民俗风情、节令变化、社会现状等。体裁多样,有山歌、秧歌、号子、小调、情歌、牛歌……建国后在党的“双百”文艺方针指引下,繁昌民歌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搜集民歌、整理民歌、创作民歌、演唱民歌一时蔚然成风,“民歌之乡”驰誉江淮。
无为民歌
2008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为民歌是千百年来无为人民口头创作的集锦。有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别。具有代表性的"劳动号子"节奏明快,粗犷豪放;“秧歌”质朴悠扬、节奏自由,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唱和;“山歌”爽朗质朴,是劳动人民在山野劳动时歌唱;各种“小调”抒情优美、旋律流畅,深受百姓喜爱。《无为民歌》存世近150首,《送晚茶》和《来年春日等哥回》入选"国际科教文征歌",并由著名歌唱家朱逢博演唱。
十兽灯
2006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兽灯”始创于清代道光年间,流传于南陵县西乡一带,距今已有190余年,其扎制、彩绘、表演至今仍是口传心授,自成体系。
“十兽灯”集脸谱、戏剧、民间剪纸、绘画和神话传说于一体,以民间歌舞为依据,灯具怪异,歌舞奇特,在安徽乃至全国民间灯会中独树一帜。
陡岗板龙灯
2016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为传统的民间大型灯会,一般逢龙年正月舞龙灯,有庄严的起灯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陡岗板龙灯夜间舞动,气势威武雄健,表演时有龙随彩珠,出龙、戏水、腾跃、滚动、戏珠、盘起、参穿等套路。龙身分首节、中节、尾节三大部分,灯体主要以板底座为骨架。首节龙头长为5米,腔内有珠、唇有须、头有角。中节龙制成拱形向前倾斜,前后依次缩小。龙尾部竖绞劲高弯。灯身有鳞,背有刺,晚间亮烛后,逼真动人。并配有支灯16盏,高照、龙灯、麒麟、凤凰灯各一盏,手提灯笼60盏,伴有民间打击乐队。
谢家元巷五彩红灯
2021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为市谢家元巷五彩红灯起源于元太宗年间,由马灯、云灯、踩高跷、车上轿、挑花篮五色灯组成。舞蹈有“点斗”“翻花”,唱词有“祝福”“送子”“男女诙谐对唱”等,广泛流传长江安徽段两岸。五匹马分别扮演戏曲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尚香。八盏云灯分别代表八仙所驾的云彩,有“穿花”、“对花”等舞蹈动作。踩高跷演者双跷绑扎在小腿上,如履平地,有登高望远、步步高升之意。两顶轿内各坐花心1人,后各有一推轿者,两轿之间有“三花子”1人。“花心”和“三花子”对唱,寓意花好月圆。花篮底部以谷物秸秆、彩纸圆片穿成状如稻穗悬挂。表演者挑着花篮,边唱边舞,喜庆丰收。
梨簧戏
2006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梨簧戏,亦称草根戏、平安戏。它是芜湖地区百年之久的剧种,起源于民间的村坊小曲,里巷歌谣,“明白易晓”是梨簧戏道白的特色,以其优美的唱腔和鲜活的舞台形象,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剔墨纱灯
2006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剔墨纱灯又名宫灯,有300余年历史,安徽省志列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纱灯一般呈四方形或六方形,以紫檀、红木、槠树或红椿木等坚硬木材为架,灯架外缘上雕立体龙头凤身,中配卷草形花牙,下刻象鼻或虎角。所谓剔墨,即在绢纱画框上,用笔勾勒出拟画的轮廓,把轮廓以外部分用墨涂抹,剔出纱眼,将作画处均匀涂上透明鱼胶,再在胶面上描画、着色、晕染、勾线,以工笔绘制。纱灯轻薄透明,融木工、雕工、漆工和绘画艺术为一体,经过加工、成型、油漆、绘画等多项工艺制作而成。2013年,无为县制作一对剔墨纱灯送至中南海珍藏。
八社神灯
2010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八社神灯又名“八社龙灯”,是光绪五年咸保圩东南角八社联合组织发起的民俗活动,传承至今。
神灯造型独特,由竹片、铁丝扎制,外用绸缎或布匹、内用蜡烛,制成龙的形状。龙体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出灯时前有二至四对排灯开道,随后有鱼、虾和蚌壳、灯笼等。神灯有固定的演习场所,即“龙王庙”,每年正月初六起灯,正月十五圆灯。
九连麒麟灯会
2010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九连麒麟灯会”是九连村俞姓族人自发组织表演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每逢春节或其他庆典活动,举办麒麟灯会,祈求天下太平,盼望丰年、福禄、长寿与美好。46名队员组成灯会领队、高杆灯队、云牌队、花篮队、锣鼓队、麒麟队,在锣鼓伴奏声中依次入场表演,女童手持20朵云彩来回舞动,摆出“天下太平”文字造型。花篮队唱着吉祥的歌曲摇曳穿梭。舞麒麟,前者扮演麒麟头,后者俯身,双手扶前者腰部,扮演麒麟身。动作有舔毛、擦脚、搔头、洗耳以及朝拜东、南、西、北四方。九连麒麟灯会历经300余年的传承和发展,从扎制、彩绘、表演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在皖南一带独树一帜。
芜湖的非遗文化
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
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魅力
各大非遗作为芜湖的代表
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
传递着世代工匠的精神追求和审美理念
让我们共同珍视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让芜湖的非遗文化
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