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课堂践行这些教学原则,让学生拥有深度“学习动力”
新学期,课堂践行这些教学原则,让学生拥有深度“学习动力”
长年在一线执教课堂的老师,应该都是深深明白的——“学生的学习动力越强,学生的学业成绩越好,二者高度相关”。
事实上,在教育教学的业界学界的研究中,也普遍形成了一个“共识”“通识”:
缺少学习动力的学生,就好比一辆汽车,没了发动机,没了汽油,只能由学校/教师/家长,辛苦推着往前走,费心拖着往前挪;而这种“推”“拖”,最终也会导致学生、学校(教师)、家长三方,都步入到一个绝输且痛苦的教育发展泥潭之中。
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清晰,在学科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关于发展“学习动力”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关于激活并发展学生在每一个学科的“学习动力”,势必是我们学科老师职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务必要求我们老师去深度思考并始终追求的教育目标所在。
在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激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何使得学生拥有深度的学习动力?如何持续保持学生强烈的活跃的习惯的学习动力?这或许是每一位一线老师的终生事业所在。
而在结合了数十篇相关教育文献的研究基础上,本文提炼出了这7大教师教学设计原则。
一、老师应该首先成为“学习动力”的榜样代表
无数教育著作与文献,都在指出老师的重要性及榜样性。老师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接触最多、最直接的成年人之一,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
一个积极、热爱学习的老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校中,课堂上,儿童与青少年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会不自觉地模仿自己尊敬和信任的人的行为。
因此,当老师展现出对学科知识学习的热情、热爱和投入时,学生会倾向于模仿这种态度,进而增强自己的学习动力。我们在现实中也能够发觉,一位优秀的学科老师往往可以带动一个或多个班集体爱上课堂、爱上学习、爱上学科。
其实,很多教学技巧、学科方法,可能都是没有用,或者属于锦上添花的性质,一位老师真正有用的——恰恰是成为“学习动力”的榜样代表。
二、老师的课堂教学角色,从“掌控者”“主导者”“权威者”转变为“协助者”“服务者”“激励者”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一句话,是长年被全世界的教育家引用:“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作为教育者的老师,无疑是极为耳熟能详这句名言,但具象执行到一节节课堂教学,似乎老师的角色或职能,所做到最多的是“灌注一桶水”,而非“点燃一把火”,甚至常态做的是悲哀的事实:“用一桶桶水浇灭一把把火”。
中小学老师的日常课堂教学工作,根本上是一个个“掌控者”“主导者”“权威者”的身份地位及行为,这不能不可谓之教育界的常态及普遍,这也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之火逐步消怠消灭,变得死气沉沉、机械僵化。
籍此,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教育研究都在表明,现代教育科学观念应该是使得老师摒弃传统的常态的“掌控者”“主导者”“权威者”角色,真正彻底地转变为“协助者”“服务者”“激励者”职能,这几乎是拯救学生枯竭的“学习动力”最核心的最关键的“当务之急”。
三、找寻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品味,利用学生学习的天性潜能特长
一个不可否定的科学现实是,有史以来的著名学者、科学家们,他们每一个都是拥有对于自己学科领域的孜孜不倦的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及学习品质,进而方才取得了一项项伟大的学术成就。
教育学界曾经一度兴起研究这些大学者、大家们的教育经历,意图找到他们终身成就的教育方法或成功秘籍并推广普及,这些历经长期的深度的相关研究也确实得到了一个显著的规律:
伟大科学家们无一例外都是对学科有浓厚的兴趣爱好品味,并且擅长挖掘利用自己的天性潜能特长,这是关键造就他们“异于常人”的学习动力及学习品质的特征。
当代著名教育学家郭思乐教授曾说过:
学生是什么?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是天作之才,是天地间多少万年发展的精灵!每个人都有他的天赋,他的聪明才智说也说不完,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孩子本身,远比那些硬件、电脑、高科技手段、教学方法等都要紧得多,只有当他的本能真正被依靠,他的潜能真正被激发,课堂效率效质才能真正得以提高,学习也才能产生持续的强烈的动力。
大科学家们的教育阅历及郭教授的话,是可以深度启发我们老师如何做的——找寻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品味,利用学生学习的天性潜能特长。
四、课堂充分创设学生表达表演的活动舞台空间,使得他们拥有学习的参与感、快乐感、成就感、收获感、权利感.....
教育学的百年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力不仅来源于外部奖励或压力,更重要的是来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内在动机”,它也是指个体出于兴趣、好奇心、成就感等内部因素而从事某项活动的倾向。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即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其动机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及情感情愫。
这种“内在动力”带来的情感情愫支持能够转化为他们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当学生意识到学习本身就能带来满足感和快乐时,他们就更有可能持续地进行学习。
所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知识的内在渴望,就是他们持续学习的最重要的动力源泉,是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重视并贯彻的“原则”。对于学习的热爱和追求的前提或基本条件,建构于学生他们自己、自我、自主拥有学习活动的参与感、快乐感、成就感、收获感、权利感....
这些情感情愫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我们老师在课堂上长年忽略忽视的。教育学的研究更证明了,老师只有课堂充分创设学生表达表演的活动舞台空间,方才能够激发或调动学生他们的学习动力的种种情感情绪,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五、常用正面的积极的激励语言,表扬肯定学生的学习举动
大量的教育科学研究表明,也是大量的名师优师经验验证,课堂上常用正面的、积极的激励语言来表扬和肯定学生的学习举动及活动行为,是一种最强有力的教育发展策略,它能够显著地促进学生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正面的激励语言能够营造一种积极、支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起积极的情感联结。
这种情感联结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和被支持,从而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归属感和投入度。也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并激发他们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的愿望。
正面的积极的激励和表扬还能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当学生因为努力而受到表扬时,他们会感到更加自信和满足,进而更加努力地学习以寻求更多的表扬和肯定。
六、高度尊重并平等关注每一位学生
或许,这一个原则其实是最被广大一线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所忽视忽略的策略,尽管毫无疑问它是教育领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则,它更能够显著促进学生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
不能不指出的是,所有的教育教学研究都在表明,一个班集体中,老师对于每一位学生的用心或关注,实质是不那么平等关注,或有所差异地、有所选择地尊重与喜好,这甚至是人的潜意识或本能的体现。
要克服这种潜意识或本能的体现,是很考验每一位老师的意识及能力。而当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真正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时,学生会更加信任和尊重教师。
这种基于信任和尊重的师生关系能够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之间也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促进学习动力的提升与持续发展。
七、给予学生学习过程进程的“清晰效果”“实时反馈”“方向方法”和“阶段目标”
学习中的“清晰效果”“实时反馈”“方向方法”和“阶段目标”,严格来讲本应是教育者、教学者最应该关注与施教的的职责工作内容,只是很显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把它们轻视或僵化了,这很大程度上狙击了学生学习动力的深度发展,会极大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研究表明,给予学生学习过程进程的“清晰效果”“实时反馈”“方向方法”和“阶段目标”,是所有教育教学工作中最为充分必要的,也是教师职业价值最核心的体现或考量。
这些措施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和技能,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使他们在学习道路上保持持续的前进动力,更是教师最能够充分发挥与能动高效的“大有可为”的促学环节内容。
课堂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地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机体的中枢神经,是师生成长的关键路径。课堂也一直是我们的学生最关键、最核心、最必要的学习活动时空所在。课堂更是我们老师的职业生涯、人生价值的最根本体现。
所以,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相信:
课堂才是我们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最首要的阵地!
课堂才是我们老师发展学生学习动力最主要的阵地!
课堂才是我们老师保持学生学习动力最重要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