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大帝是如何由排名19的普通神仙逆袭为三界至尊的?
玉皇大帝是如何由排名19的普通神仙逆袭为三界至尊的?
玉皇大帝,又称“玉皇”“玉帝”“玉皇大天帝”“玉皇大天尊”“玉皇上帝”等,是道教所信奉的主持天道、总管天地人三界的大神,也是我国民间信仰的最高之神。从最初的普通神仙到三界至尊,玉皇大帝的地位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
玉帝名号实在太多
玉皇大帝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原始信仰的天帝崇拜。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道教大盛。由于天帝信仰和天帝传说在民间影响很大,道教就吸收这些传统的信仰与神话因子,以此来加强道教在民众中的号召力。六朝道经中,冠以玉皇或玉帝之名的神灵,有“高上玉皇”“高上元始玉皇”“高皇玉帝”“九玄玉帝”“紫虚玉帝”“高圣玉帝君”“至道玉帝”“皇上玉帝君”“太真玉帝”“明皇玉帝”“九阳元皇玉帝”“玉皇帝君”等等。
排名10名以后的“普仙”
最早将“玉皇”与“玉帝”列入道教神系的是南朝道士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真灵位业图》按茅山宗的观点排列神仙系统,把道教的神仙分为七级,每级有一位中位之神,然后分别列左位、右位的辅佐之神。在陶弘景排的座次中,“玉皇道君”排在玉清三元宫右位第十一;“高上玉帝”排在玉清右位第十九,他们都是道教主神元始天尊的下属,地位不算太高。以后随着道教的发展,玉皇、玉帝名声才得以广泛流行。
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的别号
到了唐代,道教兴盛,学道成仙思想泛滥,道书中玉皇的地位已有所变化,如《天师请问经》曰:“道为最尊,常在三清,出诸天上,以是义故,故号天尊。或号玉帝,或号高皇,随顺一切也。”又引《宝玄经》称天尊有十号:“一号自然,二号无极,三号大道,四号至真,五号太上,六号老君,七号高皇,八号天尊,九号玉帝,十号陛下。” 从这些道书的叙述中,这一时期的道门中人,是想让玉皇成为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的别号。
宋代玉帝大上位
将玉皇大帝正式请进官方祀典,奉上众神之主宝座,奠定他的天上皇帝地位的,是宋朝的几个皇帝,特别是宋真宗和宋徽宗。宋真宗亲自导演的天书事件与梦见祖先的神话,将玉皇大帝开始提到官方祭典的地位。大中祥符五年十月,宋真宗亲祀玉皇于朝元殿。七年正月“改奉元宫曰明道宫,奉安玉皇大帝像”。九月,又正式封玉皇大帝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天帝”。到政和六年,宋徽宗又封玉皇大帝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将对玉皇的崇拜与国家最高祀典昊天上帝的崇拜合为一体。
从此,玉皇大帝在官方祀典中正式登上了万神之主的宝座。至此,国家、民间、道教三方面的信仰正式合流,从而使对玉皇的崇拜达到了最高潮。但这种合流并未持续多久,在以后的年代里,除了个别帝王在宫中设立玉皇大帝的牌位外,国家最高祭祀对象仍为昊天上帝。
正统道教中低于三清
经过宋真宗、宋徽宗用皇权提高玉皇大帝的神威,就道门中人而言,为玉皇大帝编写经书,制定斋仪,经过这些道书的阐扬,玉皇大帝的地位一下提高到“四御”之首,并从道教神学理论上予以调整与确认。不过,在道教神仙谱系中,玉皇依旧位于三清之下,在斋醮请神仪式中,总是先奏请三清,然后才奏请玉皇。为此道教也常招致教外人士的攻讦,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就曾指出,将昊天上帝即玉皇大帝排于三清尊神之下,违背了尊卑有序的人伦纲常。面对来自教外的责难,道教通过三个不同途径对玉皇与三清的关系进行了修正,即强调玉帝乃三清之化,淡化三清———四御神仙模式的尊卑之分;在具体斋醮仪式上作了调整;对道教天层结构模型进行整合,提升玉皇大帝镇守天界的层次。
民间的最高认可
在民间,玉皇大帝仍在民间信仰的固有轨道自行发展,成为至高无上的天界总管,兼辖佛、道两教以辖民间信仰中的各路鬼神。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里的玉皇大帝,就是民间信仰中这位至尊的形象化描写。明清时期《西游记》等通俗文艺的繁荣,使得玉皇大帝神系最终形成和确立,玉帝信仰在中国老百姓中的巨大影响,多多少少要归功于这部伟大作品的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