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誓师女孩”走出阴霾,网暴背后的社会心态根源是什么?
“百日誓师女孩”走出阴霾,网暴背后的社会心态根源是什么?
近日,“青年人大”微信公号刊文《百日誓师后,她如何走出舆论场的风暴眼》,介绍了去年在学校高考前百日誓师大会上被网暴的女孩符同学如何考上人民大学,走出阴霾的生活历程。2023年2月,符同学在学校组织的高考冲刺百日誓师大会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因发言热情激昂冲上热搜。部分网民恶语相向,有的指责她“表情狰狞”“用力过猛”,有的嘲讽她是“鸡血卷王”。考入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后,符同学对网络舆论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也投入了新的生活。但此事件仅是映射出了网络暴力现象的冰山一角,该现象背后的社会现象根源仍需重视。
本研究从社会心态的核心内容,社会认知、社会价值观、社会情绪等方面分析了网络暴力发生的机制。认为信息简化而使事实标签化,身份的区隔使得观念对立,不择手段获取商业流量而误导网民,这些是网络暴力发生的社会认知机制;因与分享者观念冲突而导致情绪倒错,网络的情绪聚集使得负向情绪相互感染,无法产生正向情感能量是网络暴力发生的社会情绪机制;网络去抑制效应下的“道德假期”,假借道德名义的肆意审判和惩罚是网络暴力发生的社会价值观机制。
互联网深度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人际互动呈现出新的格局,虚拟情境下的互动行为面临道德边界划定、礼仪重塑等诸多问题。近几年,网络暴力事件频发,网络容纳多元话语的同时,也成为网民情绪宣泄的平台,对事件当事人伤害。虽然社会各界都重视网络暴力,但这成为网络社会的“顽疾”,难以消除,网络暴力也成为现代社会治理难以避开的问题。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多样化,不同网络暴力案件的发生情境,演化过程,参与主体均有所不同,但其背后反映的社会心态问题具有一定相似性,本研究以社会心态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念三个方面对网络暴力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究消除网络暴力的途径和网络暴力社会治理的手段。
符文迪的错题笔记
网络暴力为什么容易发生?
近年来,恶性网络暴力事件不断发生,网络暴力持续引发社会关注,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是多发、易发,网络暴力事件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表现出形式多样化,任何信息或事件都可能引发网络暴力,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攻击的对象。2022年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有61.11%的受访网民或多或少遭遇过网络暴力;二是施暴者众多,众多的网民成为网络暴力中的施暴者,伤害性话语聚集,随意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并不在意自己带来的消极影响。
人们一般认为,在传统社会,“人类只有在特定社会形态下才会诉诸于系统的暴力行动,暴力绝不仅仅源于人类出于自我保护的生理反应或追求利益的心理动机,它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但暴力并不是社会失序的必然产物,它离不开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机制”。作为争夺资源的工具,暴力应该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暴力应该随着现代文明进程在逐渐减少。
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这一特点似乎在发生变化,出现了网络暴力这种新的暴力形态,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虽然互联网主管部门,各大互联网平台对网络暴力的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但依然难以遏制网络暴力蔓延的势头。网络暴力的社会治理建立在对网络暴力的深入研究基础之上,必须搞清网络暴力发生和蔓延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机制和社会心理规律。
传统暴力是指在实体空间中发生的,施暴者与受暴者同时在场,并经常以身体甚至生命的侵害为主,并必然伴有心理上的伤害,主要的表现形式包括肢体冲突、虐待、恐吓或杀害等。
网络暴力是指一些人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平台,以攻击性的言论或信息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侮辱、威胁或造谣的行为。网络暴力伴随着互联网而生,与传统意义上的暴力有着根本性的区别。网络暴力一般指发生在虚拟空间的暴力行为,主要依赖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施暴,经常发生在社交媒体、在线论坛等公共网络空间,施暴者和受暴者并不发生面对面的互动和冲突,网络暴力的施暴者常常具有匿名性,施暴的过程完全公开,并有大规模传播的可能。
除特殊情况下,传统的暴力基本上是在个体之间,或少数人之间,但网络暴力的施暴者经常人数众多,且这些施暴者之间一般并无联系,他们与受暴者之间也并无恩怨和利益关联。因为网络暴力发生在公共网络空间,因此有大量的与双方均无关的围观者,这些围观者甚至也可能加入施暴者行列。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包括言语攻击、恶意散布谣言、骚扰和跟踪、人肉搜索、恶意评论和诽谤,以及滥用图片和视频等。网络暴力是一种精神暴力,对受害者造成心理层面的消极影响,严重会导致自我否定、抑郁症或自杀等极端行为。
以上这些只是传统暴力与网络暴力的表面特征,要理解网络暴力为什么容易发生就要首先了解传统暴力为什么逐渐减少,或者说并不是非常容易发生。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其《暴力:一种围观社会学理论》中为我们揭示了暴力鲜为人知的真相。他分析了不同种类的暴力形式,通过各种形式的视频材料的分析,提出没有暴力个体只有暴力情境的论断,认为是情境塑造了个体的情绪和行为。
他在对暴力发生时的互动情境进行研究时发现,“暴力在真实情境中表现为人类恐惧、愤怒、激动等情绪的交织,其方式往往与正常情境中的传统道德背道而驰”,“暴力是围绕在冲突性紧张和恐惧周围的一系列路径”,用通俗的话讲,在各种暴力冲突中,大部分的暴力参与者的表情是恐惧的,即使是那些因为愤怒引发的暴力,在暴力发生时也是恐惧的,柯林斯称之为“冲突性紧张”。
这样的话,“暴力究竟是否会发生,取决于一系列条件或者转折点将会往哪个方向塑造这种紧张和恐惧,并如何重新将在场所有人的情绪组织为一个互动过程,包括敌对双方、观众乃至表面完全不相干的路人”。
也就是说暴力的发生取决于施暴者如何绕过冲突性紧张,柯林斯总结了暴力绕过障碍的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攻击弱者,既包括身体的弱者也包括情境中的弱者;第二个条件是一群高度团结的暴力行动者从彼此身上获得社会支持,通过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节奏上而忽略了与敌对者之间的冲突性紧张;第三个条件是有一群观众围观,由于关注自己在围观者眼中的表现而忽视了冲突性紧张,暴力成为了围观者的表演。
柯林斯对传统暴力的透彻分析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网络暴力更容易发生,因为网络满足了暴力的行动者彻底摆脱冲突性紧张的三个条件。
首先,网络的非面对面互动消除了暴力的情境性,施暴者不会体会到紧张和恐惧,网络的匿名性更是使得施暴者仿佛带上了传统暴力行动者所佩戴的面具,轻松逃避追责,相比之下,网络施暴对象彻底属于弱者。
其次,网络暴力的施暴者很容易获得群体性支持,虽然并非是团结的,但暴力的行动确实一致性,甚至是竞赛性的争相施恶,我们看到许多网络暴力都是一言不合“群起攻之”,看到有众多助攻者,暴力行动者似乎有了“替天行道”的狂妄感。
最后,网络从来不缺乏围观者,任何言论、事件、人物都是评头论足的对象,也是一些人用网络暴力攻击的对象,网络暴力的攻击过程更加吸引所谓的“吃瓜群众”,这些围观者或者加入施暴者行列,或者无形中成为网络暴力的看台观众,成了网络暴力表演的欣赏者,起到了“助纣为虐”的效果。
柯林斯的暴力理论的核心是冲突情境中的紧张和恐惧情绪,这为我们理解网络暴力提供了一个视角,但是,网络具备了消解暴力者冲突性紧张的条件,使得网络暴力易发,但网络暴力的频发还有一些另外的原因,包括社会认知、社会价值观、其它社会情绪和社会认同等,这些也是社会心态的主要指标,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分析网络暴力发生的社会心态机制。
网络暴力的社会心态分析
社会心态作为一种宏观社会心理研究范式,关注一定时期社会心理的特点及其变化,试图解释社会发展变迁中凸显出的关键问题。社会心态受一定时期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可以从社会成员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中捕捉到。社会心态研究既关注社会文化中深层的、稳定的成分,也包括随着社会变迁、社会转型而变化的成分,既研究整体的社会心态,也研究局部的社会心态。
网络暴力的发生在不同程度上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例如高考宣誓女孩被网暴的发生背景,是“躺平”心态成为网络流行话语;粉发女孩被网暴的背景,是近几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大幅增加,分数线直线上升,人们普遍认为考研难度加大,保研成功的喜悦激起了众多人的不平衡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