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教育本质即生活》与学校顶层文化
杜威的《教育本质即生活》与学校顶层文化
杜威是世界著名的现代教育学者,他撰写的《教育的本质即生活》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至今仍对我们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详细解读杜威的几个核心观点,并结合当代教育实践进行案例分析。
一、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目的。他强调教育是一种生活需要,是帮助个体持续不断生长的途径。在杜威看来,生命体与无生命体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更新维持自己的生命,而教育正是这种生命传递和自我更新的过程。
在当代教育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过于注重知识灌输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忽视学生的生长需求。而杜威的这一思想提醒我们,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例如,学校可以设计一些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他们的生长。
二、教育即生活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对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对儿童生活和社会整体生活的影响。他认为,教育是生活本身,应该充实人的生活,使儿童能够适应生活、创造生活。
传统的教育往往脱离了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成为生活的附庸和负担。而杜威的这一思想启示我们,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和成长。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理解生活,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他强调,教育要不断扩大社会情境的范围,让学生在其中觉察到问题并作出选择,然后按照选择去行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的学习经验是零散的、碎片化的。而杜威的这一思想提醒我们,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整理和改组他们的经验,使他们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帮助他们将零散的经验整合起来,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四、学校即社会
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强调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他认为,学校不应是一个孤立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而应成为社会的缩影,让学生在其中接受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贴近社会实际。
传统式的学校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杜威的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学校应该与社会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例如,学校可以与企业、社区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