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型妈妈的三个典型表现及应对方法
控制型妈妈的三个典型表现及应对方法
导读:控制型妈妈是许多家庭中常见的现象,她们往往出于对孩子的爱而过度干涉孩子的方方面面,这种行为不仅会剥夺孩子的自由和自理能力,还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紧张。本文将探讨控制型妈妈的三个典型表现,并提供一些摆脱控制型妈妈的方法。
“我太爱你,才会管着你的一切”
“妈妈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
“你必须听我的”
“……”
这些都是控制型妈妈最常说的话。所谓的控制型妈妈,指的是严格控制并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几乎不考虑孩子的意愿与需求,更不允许孩子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控制型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呢?前有23岁知名网红“安妮”依然被妈妈监管手机,随意翻看微信等选择离家出走,后有湖南湘潭市一对不满8岁的姐弟无法忍受母亲时常责骂共同离家出走,险些在高速路发生车祸的新闻。
控制型妈妈有三个典型表现
表现一:干涉孩子的一切
每天吃什么、上什么兴趣班、考哪所大学、做什么工作、选择什么样的伴侣等囊括孩子方方面面的事情都会被干涉,且不允许孩子做出任何反对或自行决定。
这是不少妈妈出于对孩子的爱,而不自觉做出的事情。然而,这种对所有事情都指手画脚、强行安排的举动,已经在无意间剥夺了孩子的自由与自理。
表现二:道德绑架
“我当年痛了10几个小时才生下你,你现在居然跟我顶嘴”、“我又要上班又要给你煮饭菜,你不吃完对得起我吗”、“我为了照顾你,辞掉了工作,所以你要听话”。
只要孩子表现出一丝不配合,妈妈就会反复强调自己的不易,并数落孩子不懂得感恩等,让孩子心生愧疚,进而进行道德绑架。
表现三:缺乏换位思考与尊重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22)》显示,超过66.75%的未成年人表示没有得到家长的尊重,更不会换位思考。包括不听他们的解释、不理会他们的意见、总是打断他们说话、随意翻看日记及手机、当众责骂等。
或许对妈妈来说“小孩子懂什么,不需要考虑他/她的意见”的观念很正常,殊不知已经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了。
除了以上几点,不合理的严厉处罚、打压孩子的能力、没有拥有欣赏孩子闪光点的眼光等,这些都是控制型妈妈或多或少拥有的“通病”。也正是在长期失去自由、尊严,同时也处于内心叛逆却无力真正付诸行动等心理作用下,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或变得十分叛逆,亲子关系十分紧张。
如何摆脱控制型妈妈而不伤害彼此感情?
根据最新《原生家庭影响调查数据》中,目前超过62%以上的年轻人表示希望能“逃离”原生家庭,拥有自己的生活。并且他们之中有10%左右的人已经表示顺利找回自我,而心理专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年轻人的经历,给出了不少解决方法。
首先,要接受并承认自己被妈妈“控制”。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还没弄明白问题前,不要急于寻找解决方法。”而这个观点放到与控制型妈妈打交道中,就是首先要接受、承认自己正被妈妈严格管控。
如果感觉妈妈的举动、态度、话语,已经阻碍了你成为一个独立自立、自尊的人,那么,很有可能她在无形中出现了控制行为。
毕竟,没有哪位妈妈能宁可自己累死累活,也不让孩子亲自动手,就算已经读初中也依然不会自己洗衣服、叠被子。
其次,建立原则与界限。
当意识到妈妈已经对你的管束过于严苛,偏向于控制的范畴,那么应建立起自己的原则与界限。
告诉妈妈,哪些事情一旦做了,你是无法容忍的,又或是哪些决定不需要她干涉。如从事什么工作、找什么样的伴侣等。
如果越界,那么应直接言明“我希望你能尊重我的选择”、“请不要插手,我总要独立、长大”。若妈妈懂得尊重孩子,就不会再过度干涉。
再次,创造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
在《2023年轻人居住状态调查》里,超7成00后年轻人希望能在5年内实现不与父母居住的状态,有此想法的95后也不低于6成。不难看出,年轻人们普遍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
而对于生活、交友、情感等方方面面,都被妈妈管理的年轻人们,更是有着到其他城市发展的强烈意愿。其实,这就是一种摆脱控制的选择。
Tips:拥有一个可以不受父母打扰,可以消化自己的想法、情绪的个人空间,让自己得以喘息。
最后,寻求外力帮助。
通常,对孩子有着极强控制欲的妈妈,在心理方面可能已经陷入了一种执念,如果不是专业心理医生或咨询师,很可能无法帮助她们缓解对孩子的掌控欲。
所以,当发现自家妈妈、爸爸对自己有着难以承受的控制时,不应独自承受、挣扎,不妨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不管是缓解他们的异常心理还是排解自己内心的痛苦,寻求帮助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枕边育儿寄语:
《父母觉醒》一书中提到,最好的家庭关系是让每一位家庭成员成为更好的自己,家庭氛围是和谐、民主、温暖、和睦的,而不是控制其中某一位成员。而这个事情,是每一位家庭成员必须重视且共同努力的目标!
数据来源:
-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22)》
- 《2023年轻人居住状态调查》
- 《原生家庭影响调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