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时节话养生,中医健脾正当时
雨水时节话养生,中医健脾正当时
雨水时节,春雨绵绵,万物复苏。在二十四节气中,雨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不仅意味着气温逐渐回升,也预示着养生保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医认为,雨水时节是调养脾胃、增强体质的关键时期。那么,在这个特殊的节气里,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养生保健呢?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笔下的《春夜喜雨》,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春雨如精灵般,在春日悄然而至,滋养万物的美好画卷。春雨纷纷时节,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节气。
在中医的养生智慧里, “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强调春节调养脾胃的重要性。调养脾胃,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饮食调节、药物调养和起居劳逸调摄。
起居养生
春季来临,白天渐长,黑夜渐短。此时,应顺应天气的变化,跟着自然界的节奏安排生活,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因此,雨水养生要晚睡早起,才有利于肝气的升发。
穿衣方面要重视“春捂”,特别是高血压、肾脏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切忌气温稍稍升高就急于脱下冬装,以防气温的上下起伏导致血压波动、病情反复。
而对于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群,也应该适当保暖,预防因感受风寒而导致感冒、头痛、呼吸道感染等。
运动养生
伸个懒腰赶“春困”,勤练雨水节坐功,小雨怡情可散步,既可养生又保健。
适当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但是雨水节气运动养生应注意避寒防湿。特别是老年人晨练不宜过早,应该在气温较暖的白天,选择避风、干爽的地方进行。在潮湿、多雨的“回南天”应该注意避开湿滑地带,防止跌倒。
运动形式最好选用较温和的散步、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动作柔和的健身操为主。运动量以微汗出为宜,以利于气血从体内向皮肤及四肢运行,顺应春天的生发之气。
尤其要重视的是散步。散步可以养神、舒筋、消食,对于那些年老体弱、脾胃功能虚弱的人来说,散步显得尤为重要。
饮食养生
调养脾胃,多吃果蔬。
雨水时节空气湿润不燥热,正是养生的好时机。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全,则人体营养利用充分,反之则营养缺乏,体质下降。
雨水时节气候转暖,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
情志养生
既要养脾,也要静心。
在雨水时节,肝旺而脾弱,脾弱又使得脾胃的运输、消化功能受影响,如精神抑郁、腹胀腹痛等。由此,春季的养脾健脾很重要。养脾也要静心。
对于春天的多变天气,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境,只有情志相适,加上饮食的调养,健脾的功效才会非常显著。
防病要点
未病先防。雨水后湿气渐增,易诱发湿疹、关节痛。居家可点燃艾条熏灸足三里、丰隆穴,每穴10分钟,增强免疫力。若出现口苦咽干等“虚火”症状,可用百合10克、银耳5克炖煮,滋阴润燥;胃寒腹痛者以生姜3片、红糖15克煮水,散寒暖中。
中医外治养生法
温通罐刮痧疗法
温通罐刮痧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和皮部理论为基础,用温灸罐直接在表皮经络及穴位上进行刮治和熏灸以刺激体表络脉的治疗方法。
通过罐的“泻”促使体内毒素和代谢废物溢于脉外以排除毒素,艾灸的“补”以温经通络,补益正气。二者同时进行,一泻一补,补泻兼施,共同达到调理脏腑阴阳、扶正祛邪的目的。
雨水节气食疗推荐
防风粥
【材料】防风10-15克,葱白2根,粳米30-60克。
【做法】先以防风、葱白,水煎取汁,去渣;另取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煮成稀粥服食。
【功效】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适宜于感受风寒,恶风自汗,头疼身痛,风寒湿痹者。
紫苏杏仁粥
【材料】紫苏叶10克,杏仁10克,白米50克,生姜3片,大枣3枚。
【做法】白米洗净,加水适量,加入杏仁、生姜、大枣煮粥,待粥快煮好时加入苏叶,粥成温热喝粥。
【功效】解表散寒,理气和胃,化痰止咳。
山楂乌梅消滞茶
【材料】山楂10克,乌梅10克,谷芽10克,麦芽10克,冰糖适量。
【做法】所有药材洗净后放入瓦煲,加水600毫升,大火煮开,转小火,再煮20分钟后加入冰糖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开胃消滞。
金橘芡实小米粥
【材料】金橘20克,芡实100克,小米50克,生姜少许。
【做法】将金橘洗净切片,芡实、小米淘洗干净,然后把所有食材一同入锅,加水适量,大火煮开,改用小火熬成稠粥即成。
【功效】健脾养胃,疏肝理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