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人人有奖状,到底好不好?
学生人人有奖状,到底好不好?
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孩子们再次拿到了各种各样的奖状。从表扬全面发展的,到点赞单项突出的,再到表彰有所进步的……这种"人人有奖"的现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种做法究竟是对学生的鼓励,还是对教育评价体系的异化?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意义和挑战。
人人奖状:争议中的探索
奖状,作为赏识教育的一种载体,原本旨在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但当"人人有奖"成为常态,人们不禁担忧:奖状的激励作用是否会减弱,甚至滋生学生的懈怠心理?毕竟,若无论表现如何都能有所收获,那进步的动力又从何谈起?
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而今,奖状成为人人可得的"标配",这是出于对每位学生的关怀,还是为了避免家长的责难?是对学生的个性化与差异化的滋养,还是陷入了平均主义的泥潭?
在以往单一指标的评价体系中,奖状往往被视为对评价结果中"三好"排名靠前学生的褒奖。如今我们说得更多的是多元化评价方式,不过,如此"人人有奖"是否就能够让评价指标变得多元,扭转唯分数论,回归综合素质教育的轨道?
奖状背后:温度中的深度
"人人有奖"究竟是赏识教育,还是形态异化?单就从教师精心准备、印制、颁发的细节中,我们很难轻易否定。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奖状这一载体可能更是关键。
教师视角:真诚的认可
因材施教,一次又一次的被提起。发现并培育学生个体的闪光点,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试想,若一位教师在期末总结时,竟难以列出学生的优点,这无疑是一种遗憾。教师应让奖状成为对学生真诚认可的载体,而非仅仅作为教育改革的附庸或家长情绪的安抚剂。
家长视角:沟通的桥梁
当孩子手捧奖状回家,家长的反应与态度会是如何?是将其作为投资的回馈、攀比的谈资、炫耀的资本,其实这是一次机遇、一种工具,加深亲子间的情感联结,也可与教师建立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与成长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提升计划。
学生视角:反省的通知
自我评价与自我认可,是成长的重要环节。奖状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和肯定,也是对未来的期许与激励。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看到自己的长处与潜力,从而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跨越奖状:反思中的远望
面对"人人有奖"的现象,有赞许、有争议,但我们似乎更应关注其背后的教育观念与实践。
让孩子自信成长
在应试教育中,大多数孩子收获的不是自信。排名和选拔机制将多数孩子推向了少数精英的背景板,成为学习的陪衬,强化其"我不及人"之感。因此,当下亟需挣脱内卷的否定式教育惯性,同时也要把赏识教育做得更用心、更真诚一些。
让教师自由耕耘
教师是一个专业化的职业,拥有根据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施教的教育自主权。在网络放大镜下的过度苛责无疑是让教师戴上锁链跳舞。在设置好红线、底线之后,我们更应赋予教师在广阔教育田野上自由耕耘、多元操作的广阔空间。
家校社携手育人
很多时候,家长把教育的责任全包给学校,而社会大众则凭借纳税人的身份对教育品头论足,甚至过度解读、上纲上线。其实,家长、学校与社会应有效沟通、合作统一,同向同力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开放包容的教育环境。
小小奖状,道阻且长。又是一年春来早,又是一个考试季,正是这份希望与不易,才更需要我们的坚韧与包容,细细雕琢,静待花开。
本文原文来自常州宣传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