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聚焦三力构建初中化学理想课堂?有哪些策略?
如何聚焦三力构建初中化学理想课堂?有哪些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而初中是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综合素质以及思想形成最为关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化学教师需要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初中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而又有趣、神秘并且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学科,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课堂,作为初中化学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与素养,去除不利因素影响,构建理想的化学课堂,可以从活力、动力、能力三力入手,多方面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有效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一、聚焦三力的内涵
三力主要指动力、活力、能力。动力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学习动力,在初中化学课堂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在于学生对于化学学习要充满兴趣,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更加积极,更具有主动性、主体性,在学习上才会乐于表现自己,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不会觉得化学学习枯燥乏味,反而觉得化学学习充满乐趣,充满意义。
活力指化学课堂要充满活力,课堂活力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师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充分与有效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并不是流于形式的,而是深层地引起学生的思考,师生、生生之间有思想的火花,思维的碰撞,通过频繁的交互,师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刻地掌握知识,并能够在需要时灵活运用知识。
能力主要指的是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孔子曾说过“教学相长”,初中化学课堂是学生和教师提升自我能力的有效途径,不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教师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升自我能力。以教师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的备课环节是难以准备得十分充分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这是教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好时机,通过多次的课堂教学,课后的反思回顾,教师能够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教学环节,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如果能够有效地有效地聚焦三力,课堂的教学效果将会有所改善,理想的初中化学课堂也将实现。理想的课堂将为学生智力发展、自我完善提供更好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成长。理想的课堂并不是浮于表面的,在理想的课堂中师生都要做充足的准备,课上积极讨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自信地展现自我,勇敢发问,师生、生生进行激烈的争辩。围绕三力的教学设计要充分、细致、完善,教师要会学会教,学生要好学乐学。
二、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压力大
初中阶段的教育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不仅有着学习上的压力,也有着升学方面的压力,部分初中比较重视学生的升学率,导致学校教学目标的设置有所异化,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对于学生卷面成绩也过分关注,忽视学生化学素养的养成,在评价学生时也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了过程性评价,给学生造成较大的负担,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旧存在,课堂上的教学仍旧侧重于单向的知识传授,师生互动较少,学生不乐于表现自己,导致教师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生不明确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完全投入,学习效率与质量不高,从而失去化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的素质有待提升
当前,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有所失调,存在着老龄化的现象,在初中学校教师结构也存在这样的现象。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要求逐渐提高,不仅要教授一定的知识理论,提升学生的能力,还要求丰富化学学科内涵,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丰富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
但是老龄化的初中教师队伍,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不仅在教育理念上难以改变,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方面也很难紧跟改革步伐,学生学习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部分教师存在着错误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记忆一定量的化学公式、符号就可以了,并未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并未意识到学生的学习潜力,导致学生无法体会化学魅力与内涵。
当前理想化学课堂的实现,关键环节之一在于改变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化学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化学实验,实验是化学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然而在实际的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存在着机械化的现象,存在着大量刷题的现象,忽视了具体的化学情境,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考试成绩成了学生追求的目标,而动手操作能力被忽视,但是化学学习需要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只有学生体验了具体的实验步骤,才能够发现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漏洞,也更能够体会到化学的乐趣所在。
除此之外,在教师方面,也存在着忽视化学学科素养培养的问题,缺少创新的教学方法,讲授化学时缺少整合,不利于学生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也并未树立起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只重视教材,忽视其他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未能被调动起来,更难以实现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因此,当前初中阶段化学教师的素养是有待提升的,不仅要更新教师队伍,调整教师结构,更要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三、聚焦三力,让初中化学课堂更理想
(一)聚焦动力,让学生学习更有兴趣
学生学习缺乏动力与兴趣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而学生缺乏学习动机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学生自身对于化学学习提不起兴趣,二是初中化学知识具有一定难度,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导致学生难以掌握,进而失去学习动力。面对这样的情况,初中化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学会灵活运用多媒体,丰富导入环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呈现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简短的视频或者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形象的视频、图片可以使得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通过感官获取知识。
例如,在学习“空气”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搜集相关视频,如电梯突然停止运行时,乘客呼吸困难;将蜡烛隔绝空气,蜡烛熄灭等,帮助学生了解空气中的氧气等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教学,寓教于乐,丰富学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搜集化学趣闻,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化学学科有着漫长的发展史,作为初中化学教师,要对学科发展有充足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如化学学习的关键内容元素周期表,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门捷列夫的相关内容,为学生讲述元素周期表的来源,通过这样的方式改变过去单调的知识输出式教学,让化学学习充满趣味。除此之外,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也会思考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依据,调动思维,使得化学学习不仅停留在记忆的阶段,而是进入深度理解阶段。
第三,重视化学实验,当前各地区的初中在教学资源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许多学校无法让每名学生体验化学实验。但是随着互联网的进步与发展,学校可以引入微课,将化学实验通过简短的视频呈现给学生,不仅可以避免化学实验所造成的安全问题,还可以使得每个学生清晰地了解实验步骤,这样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为学生解答困惑,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试管中装入粉末药品要“一斜、二放、三起立”,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教学视频演示“一斜、二放、三起立”实验步骤,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的空间与时间,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求。
(二)聚焦活力,加强师生交流互动
首先要有丰富的课堂活动。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之前,要设计好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动,除了化学教学必备的演示实验以及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之外,教师也应该开阔视野,充分利用资源,开发出生活中能够用于化学实验的教材,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化学实验所需要的教具,或者是自己亲手制作视频等。利用这些资源在课堂当中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参与学习的机会。创造理想课堂最关键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动起来,既能够动手又能够动口,还能够动眼、动耳,动脑进行思考,最关键的在于用心感受,感受教师所提供的教学,还要感受化学学科自身的魅力,同时也能够沉浸于学习之中。
其次,要创设出有利于调动课堂活力的情境。化学课堂当中情境创设可以来源于实际生活,也可以结合社会热点以及其他有趣的故事等。情境创设也可以利用学生最近学习过的相应知识,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最后,情境创设中最关键的在于人,教师要能够在情境当中带动学生,让学生能够充满热情地参与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分层教学也有利于化学理想教学的生成,在每一堂化学课当中,教师可以利用分层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事做。不能够仅让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其他的学生就有游离于课堂之外。关键的在于要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给出明确的指令以及安排,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游离出课堂。
(三)聚焦能力,促进师生能力提升
化学课堂最关键的在于学生要自己能够参与其中,能够会做、会问。会做主要指的是学生能够在课堂当中做好笔记,同时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能够自己动手操作展开实验。在做笔记的时候,学生要能够归纳总结,同时抓住本节课教学学习的重点知识,使知识之间相互联系在一起,在头脑当中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最终形成完整的、系统的思维导图,这样有助于学生系统化的学习。回答问题最关键的在于学生能够分析问题当中的关键信息,抓住关键词。明确自己在学习过程当中哪些方面是有所欠缺的,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会问关键在于能够主动思考,善于动脑,教师要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表达的机会。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化学课堂教学对于教师来说,要更加注重教学设计过程当中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要真正做到了解学生,关注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深化巩固所学知识。对于教师来说,教师要不断地开阔视野,利用多样化的学习渠道,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每堂课结束之后注重学习反思,总结经验。师生之间要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共同成长。
四、结语
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作为初中化学教师,要关注课堂活力、动力、能力,针对三力展开教学,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总结,努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共同进步,构建理想课堂。
本文原文来自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