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类运动猝死风险高,夏天千万不能这样运动!
3类运动猝死风险高,夏天千万不能这样运动!
运动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方式,但不当的运动方式也可能带来风险。近日,2024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上发生的一起悲剧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运动性猝死的关注。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运动性猝死的原因、高风险运动类型以及如何科学预防运动性猝死。
6月30日,2024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的赛场上发生了一起悲剧,年仅17岁的中国羽毛球运动员张志杰在比赛中突然倒地、抽搐,送医后抢救无效,最终不幸去世。噩耗传来,许多网友纷纷在社交媒体上表达痛惜和哀悼之情。
近几年来,无论是职业运动员还是运动爱好者,不幸猝死的新闻时有报道,带给人们的除了悲痛与震惊,还有担忧。
运动性猝死的定义与原因
在猝死的多种场景中,有一类与运动有关的猝死,这类猝死叫做运动性猝死,指的是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的无创伤死亡。
虽然名字叫“运动性猝死”,但它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运动,而是因运动诱发了疾病的发生从而导致猝死。
剧烈运动时,机体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心率增快,心肌氧耗增加,对心脏供血要求较高,当心脏有潜在的供血不足,就可能引发心肌梗死以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
像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肌炎、冠心病、特发性心肌肥厚、瓣膜性心脏病等都是运动性猝死的重要原因。这些人平时运动强度低,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但在高强度运动时,就有可能诱发疾病发生。
还有一些外部因素,如暴饮暴食、高温、缺水、精神状态差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猝死的风险。即使血管正常,但是没有做好相应的热身运动或者运动评估,也可能导致血管痉挛引发猝死。
合理的运动习惯,本身有助于维护心血管健康。但对于部分人群而言,运动发生猝死等问题的风险会更高一些。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高风险人群?
《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整理了对运动人群风险高低的判断方法,大家可以对照参考。
*下表中包括4项核心变量和7项非核心变量。不存在核心变量且至多存在1项非核心变量即为低风险状态;存在有至少1项核心变量或2项以上非核心变量即为高风险状态。
通常情况下,随着运动量和强度的增加,猝死的危险性也就会随之增加。2022年4月刊发在《法医学杂志》的一篇《广东地区运动相关性猝死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了广东地区2007年-2021年与运动相关的374例猝死事件,发现在猝死人群中:
篮球(34.5%)
跑步(19.5%)
羽毛球(12%)
是导致的相关猝死人数位列前三名
这几项运动相对于其他运动强度较大,如果运动者平时没有规律运动,未按照循序渐进的要求进行科学运动,突然运动就可能成为恶性事件的诱因。
如何降低运动猝死风险?
虽然运动猝死的风险存在,但并不意味着应完全避免运动。躺着也是不行的哦
重要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运动,平衡身体的健康与安全。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措施降低猝死的风险:
01
运动前注意排查风险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尤其是心血管系统检查,及时发现可能导致运动猝死的疾病,能有效预防运动猝死。特别是进行大运动量、剧烈运动前,一定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
02
运动前保证充分热身
运动前要做充分的热身活动,热身运动就是让心脏和各个器官有一个接受和准备的过程,无论你的身体平时有多么的健康,这个环节一定不能少。
03
控制好运动强度
因为超负荷运动很容易导致危险事件的发生,所以要做到运动负荷与自身能力相匹配。为了安全起见,建议循序渐进的开展运动,不要一下子就直接冲到最猛的强度。
在开始运动前,最好先进行心肺运动试验,测定个人的无氧阈心率、峰值心率,同时也可以更为精准地确定运动时最大心率的“警戒线”,判断不同运动强度对应的心率区间,以此制定个体化精准的运动指导。
04
运动中不适别硬撑
伤后、病后、身体不佳、过度劳累、睡眠不足、感冒发烧参加运动时也容易发生运动性猝死。如果最近身体很疲劳,最好减少剧烈运动,一旦感觉胸闷、缺氧、头晕、背部放射性疼痛,应马上停止运动并到医院进行检查。
05
运动后不要立刻停步
结束运动后,不要马上蹲坐休息,应做整理活动。调整呼吸节奏,步行甩臂,促使四肢血液回流入心脏,以利还清“氧债”,并加快恢复体能、消除肌体疲劳。
06
夏季运动后忌突然降温
炎热天气下进行剧烈运动后,不要马上喝冷饮、吹空调或洗冷水澡等。突然的冷刺激可引起人体外周血管收缩,造成血压一过性突然升高,甚至冠状性动脉一过性痉挛,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可能引发恶性心律失常而导致心源性猝死。
当前正值盛夏,大家在运动锻炼时更应特别注意调整锻炼时间和强度!
本文原文来自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