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知否》:太后从宫变中死里逃生,为何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作妖?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知否》:太后从宫变中死里逃生,为何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作妖?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6309141_121165156

《知否》作为一部古装生活剧,吸引我一遍遍看下去的关键就在于,它从来没有把视角拘泥于某一家某一户的喜怒哀乐、荣辱兴衰。而是从始至终都将大家与小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勾画出了庙堂与江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展现出了一幅真实的北宋人间图景。与之相对应的,剧情也没有局限于情爱和宅斗,而是将帝王心术、朝廷争斗都一并融入了进来。

《知否》后半部分的朝堂戏,基本上就是围绕着新帝与太后之间的权力争夺展开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然还要属新帝与顾廷烨演戏骗过所有人,引太后党自投罗网这一段。剧组别出心裁,以麦子的播种和生长作为暗线,对应赵宗全的势力正在徐徐增长。结尾麦子终于成熟,则暗示赵宗全的地位彻底稳固,权力完全掌握在了他的手中。赵宗全的成功,也意味着太后的失败。从此太后搬出皇宫,退出权力中心,再没有机会过问政事。

如果评论一下这段朝廷纷争中的太后,我想大多数人给出的评价都会是“活该”。毕竟这场斗争实际上是太后挑起的。如果不是她不肯撤帘还政,一会儿扣着玉玺不给,一会儿联合谏官弹劾有功之臣,皇帝本可以和她扮演母慈子孝,两人井水不犯河水的。更何况,太后这条命,还是以顾廷烨为代表的禹州诸位官员从宫变中拼死救下的。太后在新帝登基后的种种举动,不免有忘恩负义之嫌。所以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就把太后当成了专和主角团作对的老妖婆。

那么,好不容易从宫变中死里逃生的太后,本可以颐养天年,究竟为什么非要这么作妖呢?最明显的原因是新帝赵宗全企图推翻先帝旧政,太后为了维护先帝基业,才不得不和赵宗全以及他所依仗的禹州派对着干。这是太后在赵宗全面前公开承认过的,也是大家普遍认可的原因,但还不是全部原因。若要看清太后弄权背后的真相,恐怕还要从新帝登基前后太后的不同表现说起。

01

因为要和赵宗全作对,太后难免要向他的左膀右臂顾廷烨下手。于是,为了扳倒顾廷烨,在最后的大战开始之前,太后联合了所有反对顾廷烨的力量,和小秦氏、王老太太一起组成了反派“老妖婆”三人组。表面看起来,这三个人各个精明。但实际上,和一心为自家儿子谋夺爵位的小秦氏以及只想靠特权维护家族地位的王老太太比起来,太后的心机和手段高出了不止一个维度。在太后这里,小秦氏和王老太太不过是她的两枚棋子而已。她只开了两张空头支票,就让这两个人在前面替她冲锋陷阵,她自己躲在幕后坐收渔翁之利。此外,太后还利用刘贵妃想让自己的儿子做皇帝的心思,把刘贵妃变成了帮她在皇帝和其他人面前挑拨离间的工具。有时她甚至只需要告诉刘贵妃一句话,就险些挑拨了禹州新贵和汴京旧贵族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太后虽然政治眼光有限,但在权谋方面的才能绝对不容小觑。因此,新帝登基后太后的种种行为,可绝对不是一句“太后又蠢又坏”就能解释的。在太后以一己之力搅动的权力波澜之下,必然还隐藏着更深的原因。

02

与后期的擅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先帝在位时,太后从来没有表现出对权力斗争的热衷。譬如邕王挟持齐国公那一次,面对平宁郡主的苦苦哀求,太后一直虚与委蛇,不肯真的出手相助。其实太后未必不知道邕王嚣张跋扈,但是一方面,仁宗病重,她没有心思管这个所谓的养女家的事。另一方面,邕王是呼声最高的太子人选,她也想明哲保身,不愿得罪了这位未来的皇帝。然而赵宗全登基,成为新皇之后,太后却敢明目张胆地在文武百官面前唱对台戏,这又作何解释呢?首先,这与赵宗全的出身有直接的关系。不同于邕王的出身高贵,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又近,赵宗全此前只是禹州团练,又是太宗后裔,一直不受待见。登基之初,赵宗全虽然并非不懂事的幼童,也还是需要太后垂帘听政以稳定朝廷局面。也正因如此,太后心底是瞧不起赵宗全的。在她看来,赵宗全长期生活在禹州那种穷乡僻壤,性格又谨慎懦弱,怎么可能担得起一国之君这样的大任。若非刀架在脖子上,她相信先帝也不会在血诏上写下他的名字。而反观她自己,则既了解先帝,又了解先帝的治国方略。她就像仁宗一朝的原始股东,于是她很自然地认为自己有责任保证帝国机器一直按照仁宗编写的程序一直运行下去。所以表面看起来,太后是因为赵宗全的治国理念偏离了仁宗的路线才与他争权的。实际上,就算赵宗全愿意萧规曹随,遵循先帝旧政,太后也只会更加理直气壮地把持朝政,确保赵宗全出任何差错,毁了先帝开创的局面。

03

此外,太后拼命想要将权力抓在手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赵宗全想要推翻先帝旧制和追封生父的行为给太后带来了很大的恐惧。看到这可能有人要问了,太后不是瞧不起赵宗全,认为他不是帝王之才吗?为什么还会怕他?太后敢这么肆意妄为,不就是因为看准了赵宗全没什么本事,威胁不到她吗?实话实说,我之前也一直是这么认为的,但是最近读历史,突然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触。我发现历史上许多人擅权,并不只是出于贪婪和欲望,也不是把权力当作炫耀的资本,而是出于没有安全感。他们为了自保,不得不夺取一些权力,而为了保护这些权力,就需要攫取更大的权力。结果权力越揽越多,不到死根本停不下来。在太后眼里,赵宗全是很平庸没错,但他到底是被先帝立了嗣,名正言顺继承大统的。而她虽然有太后之名,与赵宗全却不是亲母子。太后本就很难信任赵宗全,赵宗全登基之后频频改变先帝政策,后来还要认回生父的举动,无异于是雪上加霜。按照太后的想法,将来赵宗全要是把权力牢牢握在手里,再通过联姻得到新旧两派的拥护,完全有可能架空自己。她不想被架空,更不想自己将来的安危就只能视新皇帝是否宽容而定。所以要她主动交出玉玺还政,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对她来说,此时权力一旦交出去,恐怕就自身难保了。更何况与沈皇后的家族既有武将又颇得皇帝信任比起来,如今太后家族里并没有位高权重的外戚可以巩固她的地位。作为曾经的将门虎女,太后当然知道手握兵权才是真正的掌权。这也是她拉拢刘贵妃,帮助刘贵妃的姐夫进入禁军中任职的原因。太后唯一没有想到的,是她的这些心思和背地里做的小动作皇帝全都知道,甚至默许。于是,《知否》中最后一场兵变就此酿成,太后最终还是败给了皇帝的老谋深算和顾廷烨与沈从兴的倾力配合。

04

从结局来看,相比古代很多权力斗争中的失败者,太后实在已经算很幸运了。虽然彻底失去了争权的可能,但还可以平安度过晚年。分析了这么多,最后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太后一直口口声声怨怪赵宗全不遵循先帝旧政,但她听闻边疆战事告急,却想要趁此机会夺权,无疑是不顾天下百姓的性命。她放纵刘贵妃的姐夫发动兵变,又是无视汴京城无辜百姓的安危。如此行径,难道就对得起先帝谥号里的那个“仁”字吗?所以我最终还是觉得,虽然电视剧里太后弄权明面上的原因是不愿看着先帝基业被毁,但更多的原因应该还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如果她真的成功扳倒了皇帝、沈家和顾家,再扶持刘贵妃的儿子继位当个傀儡皇帝,就再也没人能动摇她的权力了。至于先帝的政策是否真的百利而无一害,政权频繁更迭以及幼主即位会不会引起江山社稷的动荡,根本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事败之后,无论是出于皇家声誉还是稳定民心的考虑,赵宗全到底还是保全了太后的性命,但太后也失去了自由。与此同时,百姓们也为了这场权力斗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见上位者真的不能任性,否则受苦的就是底层百姓。底层不安定,最后倒霉的,也早晚是上位者自己。

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