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论经典文学阅读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论经典文学阅读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yjbys.com/biyelunwen/fanwen/zhicheng/614362.html

经典文学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文学经典的定义出发,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疏离文学经典的原因,并探讨了文学经典阅读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多重意义。

对文学经典的再认识

“经典”一词最初特指儒家经典书籍。近现代以来,其含义逐渐扩展为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文学经典”则是指那些超越时空局限,持续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权威性、典范性文学著作或作品。按照学者孙建江的观点,文学经典应该具备典范性、普适性和独创性。

以中国文学经典为例,胡适和梁启超都曾为大学生推荐过经典书目。胡适列出的经典文学作品多达87种,而梁启超则列出了他认为的最低限度的书目,包括《诗经》《楚辞》《文选》等。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并未将小说类的经典列入其中。至于现当代文学范畴内的经典作品,由于时间较近,争议相对较大。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阅读率和认同感较低,较为认可的作家主要集中在巴金、鲁迅、老舍、钱锺书、沈从文、金庸等。

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阅读外国原版经典可能存在难度,因此阅读译作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但需要注意选择翻译版本。阅读古代经典作品时,参考注释和白话翻译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然而,将经典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则改变了原有的阅读方式,降低了接受信息的效果,因此不能完全等同于经典阅读。

探究大学生疏离文学经典的多层次原因

针对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状况的专项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疏离文学经典的问题。其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当前社会进入消费主义时代,大众文化的盛行成为这一现象的文化背景。正如钱理群先生所指出的,现代社会越来越物质化、功利化,人们的心灵变得粗糙,丧失了对美的感悟能力。而没有阅读经典名著的心灵,是粗糙且干枯的,无法感受宇宙的奥妙与无穷、世界的伟大与深邃、生活的美丽与痛苦。消费文化的特征包括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和对大众传媒的依赖性等。学者们广泛讨论的浅阅读、平面化阅读和快餐式阅读等现象,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其次,在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多媒体融合让人们获得信息资源的途径增加,获得信息更加便捷。视觉图像的鲜活、鲜明而富有冲击力的表现方式使得部分大学生逐渐疏远文字阅读,倾向于电影、电视、网络、游戏和动漫等图像阅读方式。这种方式与娱乐化、碎片化的阅读心态联系在一起,降低了阅读深度,使大学生对纸质经典文学自然会产生排斥心态。

最后,大学生对文学经典与个人成长的关系认识不足。在升学、就业等现实压力下,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可操作的、能够产生实际效益的快餐式非文学经典作品,而认为文学经典作品没有实际效用。这反映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整个社会存在着普遍浮躁的心理。

重视文学经典阅读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意义

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即人的个性修养。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提供价值理性,塑造有理想和人格健全的人。当今世界科学和技术飞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社会财富,但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人们沉迷于物质享受,忽视了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和自身潜能的全面发展。因此,提倡大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发挥文学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帮助大学生提升人文素质在当今社会非常必要。

博览文学经典著作,增长人文知识

文学经典作品经历了历史的淘洗,是人类语言艺术领域中的精华,其广博而深厚的内容是大学生获得人文知识的重要途径。经典长篇小说,篇幅长、内容丰富,往往涉及社会人文知识的多方面。例如,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曾有一个重要的评价:“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的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读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读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读“四大古典名著”,实际上就是在积累人文知识。

从经典中汲取能量,确立人生理想

文学的核心内容就是描写人,抒发作者的感情,表达作者的理想。文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所塑造的人物给人树立榜样,表达的感情给人以震撼,读者能够从中汲取能量,从而激发人的动力,鼓舞人的志气,催人向上。例如,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中的人物,虽身处逆境,但他们不丧志,不气馁,顽强地与命运抗争,最终实现了人生的超越,显现了生命的价值,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有些经典作品给人以信仰的力量,如伏尼契的《牛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疾恶如仇,爱憎分明,和牛虻一样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为理想而奋斗终生。

学习经典人物的品质,提升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学经典渗透了儒家思想内容。儒家教育观念的核心是道德人格的培养,教育目的是培养君子。《孟子》提出独立人格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我们读《三国演义》,感受到了关羽的义,诸葛亮的忠,刘备的仁,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的价值观;读《水浒传》,我们感受到的是梁山泊好汉除暴安良,为社会伸张正义的群体形象;“三言”“两拍”可算作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教科书,从中我们可以有分辨地学习中国传统道德的可取之处,完善我们的道德修养。修养最后一定要达到某种境界。我们读陶渊明的诗歌,可以学习他不为权贵折腰,回归自然生活,追求自由精神的人生境界;我们读王维、孟浩然的诗歌,会感受到山水田园的生活乐趣,甚至感受到王维诗中浓浓的禅意,给我们生命更多的启示。

总之,高校担负着“育人”职责,应该重视文学经典的宣传与推广平台,培养大学生高雅的阅读趣味,让大学生在高雅、深刻、美好而纯净的文学经典阅读氛围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孙建江. 向经典致敬[J] . 出版广角,2015(2).

[2] 王利平. 当前大学生文学经典观念与阅读状况研究[J]. 名作欣赏(下旬刊),2014(8).

[3] 何会芬,李莉. 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现状与对策[J].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31).

[4] 倪文锦. 阅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