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克防:韧性与全球复杂性
贾克防:韧性与全球复杂性
步入21世纪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大流行疾病、环境危机等严峻挑战不断涌现。在这样的背景下,"韧性"概念逐渐成为人们构想未来世界的重要思维框架。本文从韧性思维的哲学分析出发,结合复杂性科学视角,深入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的韧性策略及其实践路径。
韧性思维
韧性(resilience)与强健性(robustness)都是应对扰动、保障安全的重要策略。这两者有明确的区分,但也不是截然对立。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老子关于牙齿与舌头的隐喻,是强健性与柔韧性的对比。舌头之所以有着比牙齿更长久的生命力,是因为受伤害的舌头比受损坏的牙齿更易于恢复。这种对比对于我们理解这两种策略之间的区别是重要的,但并不意味着韧性策略和强健性策略是不可调和、不可并存的两种冲突策略。
韧性常常被定义为,系统通过改变自身来适应外部的扰动,从而保持或复原其功能的能力。强健性则可以定义为,系统通过抵御外部扰动,从而保持其功能的能力。两者的区别在于,系统有没有恰当地通过改变自身以适应外部扰动。单纯采用强健性策略的系统,也可能会在外部扰动的作用下发生改变,但是,这种改变往往是破坏性的改变。系统通过牺牲一部分冗余和缓冲,从而保持了整体功能的暂时完善。在一个网络系统中,这种破坏性改变体现为网络节点的丢失和网络连接的中断。相比而言,韧性系统应对外部扰动时,则主动改变和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扰动。
按照强健性策略,系统维持其功能稳定的前提是自身结构和构成要素保持不变。而韧性策略并没有这一前提。按照韧性策略,在面对外部扰动时,系统的自身结构和构成要素都可能发生变动,以适应外部扰动带来的影响,同时又能维持自身功能的稳定,或者在经历扰动之后,迅速恢复原有功能,甚至形成新功能。因此,强健性策略带来的直观感受是,系统通过抵抗外在扰动的方式维持了自身功能的完整。与此相对照,韧性策略则是系统通过自身变化而与外在扰动达成了新的动态平衡;即使系统展现出的是原有的老功能,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新均衡。
尽管两种策略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是在现实中,两种策略却并不是截然对立的。韧性策略更像是强健性策略的迭代升级。首先,两种策略具有一些共同要素,大部分增加强健性的因素也是提升韧性的因素,诸如冗余和缓冲、多样性、可替代性等。系统中冗余要素的存在,能够使系统既具有强健性,又具有韧性。当遭遇外部扰动时,如果系统利用冗余保持了自身结构完整,从而使其功能稳定,那么系统就会展现出强健性;如果系统利用冗余,进行自身调整,从而适应扰动带来的变化,那么系统就会展现出韧性。其次,韧性策略的实施有赖于系统具备一定程度的强健性。在面对外部扰动时,系统调用韧性策略,调整自身以实现对扰动的适应,是一个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只有系统具有足够的强健性,才能为韧性策略的实施提供缓冲时间。因此,正是在强健性的基础上,韧性策略才能够得以实施。可以说,提升强健性也是韧性策略的一个重要环节。更重要的是,韧性策略的核心依然是通过自身调整、拥抱变化,与环境中的其他系统建立更为恰当的连接。
相对于强健性而言,韧性是一种更优的思维方式,而对于“效率至上论”而言,韧性则是必不可少的应对策略。“效率至上”是泰勒式管理学的信条,也是现代社会的信条,但在美国未来学家里夫金看来,这一信条正在将现代文明拖入泥沼。效率之所以被推上神坛,根源在于人们对于功利主义的信奉。功利主义认为,效用最大化是幸福的关键所在,并且效用是可以量化的。功利主义幸福原则蕴含着对效率的追求:在一定时间内,得到的效用越多,越幸福。但必须注意,效用只在人们享用可产生效用的事物时才存在,因此,为了保障效用,积累可产生效用的事物就成为最佳选择。遵循这一逻辑,无节制地占有和聚拢各种资源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基于同样的理由,不仅要按照效率原则来占有资源,更要短时大量地将资源转化为对效用的“享受”,其结果便是消费主义的盛行。然而,人类社会并没有在“效率至上论”的指引下进入幸福天堂,反而处境日益堪忧。
效率主义过度简化地将效率作为衡量标准,从而无法看到“高效行为”所带来的巨大的负外部性。“正是效率让我们登上了地球优势物种的制高点,但也是效率让我们把自然世界推向毁灭。”可以说,在效率主义的影响下,现代社会面临着从自然环境、经济生活、社会交往到地缘政治的多重危机。面对这些复杂的危机和风险,转变思维方式才是至关重要的。强调适应性、拥抱变化的韧性思维是人类社会应对生存危机、重返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
复杂性视角下的全球化
全球化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可以通过复杂性科学的视角加以理解。区域的或者全球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城市系统等都是复杂适应系统,全球世界同样是一个具有复杂特征的巨型适应系统。下文在一个将全球世界理解为复杂适应系统的新图景下,详细刻画全球复杂性的诸种特征,从而将这一图景进一步完善。
复杂适应系统是一种以适应性主体为构成要素的有组织的复杂系统。有组织的复杂系统,是相对于无组织的复杂系统而言的。所谓无组织的复杂系统,它的全局性行为的涌现是符合大数定律的,因为它的全部构成要素之间丰富的随机异质性会使其各自变化相互抵消,从而使得系统范围的预测成为可能。有组织的复杂系统则不符合大数定律,因为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具有彼此依赖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以因果作用彼此连接的复杂网络。在这个复杂网络中,由于要素之间丰富的因果作用,从而产生循环因果关系,这就是反馈效应。反馈将会从根本上改变系统的动力学,从而涌现出新秩序和新事物。在复杂适应系统中,主体会根据环境变化和其他主体的行为调整自身策略,从而产生适应性,进而造就复杂性。
在复杂系统的视角下,全球系统是一个巨型网络,这个网络是一个由多种复杂系统连接而成的超网络。之所以被称为超网络,是因为它的每一个节点本身也是一个网络。全球化的具体领域,是全球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具体领域或子系统的划分,在于每个子系统都有着各自的涌现秩序。正是这些各不相同的涌现秩序,把全球系统区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子系统。这些不断演化着的子系统就构成了全球化过程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
在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全球化图景中,全球复杂性具有以下六个特征。其一,分散的交互作用。在全球系统中,存在着大量主体,所有的主体都是并行、分散地采取行动。这些适应性主体的典型特点是能够对外部环境产生预期并根据预期调整自身行为。尤为关键的是,任何一个特定主体的行为选择都是依据其对于其他主体的预期。适应性主体根据已有经验,为既有规则不断重新分派信用,并基于归纳逻辑,不断发现新规则。
其二,没有全局性的控制者。复杂适应系统是一个分布式的复杂网络,而不是星型网络。在复杂适应系统中,不存在一个具有绝对掌控权的核心节点。任何主体的行动都是基于其对环境和其他主体的预期而进行的,通过预期模拟和对规则的掌握,高智能的适应性主体能够对掌控者产生适应性博弈,从而在不断演化过程中,使得掌控者的影响逐渐弱化。
其三,交叉分层组织。在复杂适应系统中,适应性主体不必然是人类或其他智能主体,而是满足适应性主体要求的任何主体。比如,处于有梯度的营养液中的大肠杆菌也是适应性主体,因为它们能够沿着营养液的梯度向特定方向做规律运动。同样地,具有特定执行能力的复合主体也是适应性主体。在复杂适应系统的网络中,任何一个节点本身也可以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因此,复杂适应系统展现出交叉分层组织的特征。在全球系统中,个人、社团、公司、城市、国家、区域合作组织等都是不同层面上的复杂适应性主体。
其四,连续适应。系统中的任何一个主体都会随着经验的累积而连续地调整其预期、行为和策略,从而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和系统内部其他主体带来的变化。在当今时代,全球化持续改变着各个层级中行为主体的环境、认知和行为方式。
其五,永恒新异。复杂适应系统具有持续演化的特征。由于适应性主体之间的互动是难以停止的,系统整体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处于变化之中、连续适应的系统,会不断地涌现出新的特征、新的秩序。而所谓的新事物,就是具身化的新秩序。
其六,非均衡的动力学。远离平衡态,是一切复杂系统的根本特征。这意味着系统的演化是没有终点的。远离平衡态是相对于趋近平衡态而言的,所谓趋近平衡态,就是运动变化的过程最终会达到一个均衡状态并保持在这个均衡状态。而远离平衡态,则意味着运动变化的过程不会达到任何均衡状态,而是会始终运动变化下去。同样地,全球化过程会持续地创造出新的可能性:新的生态位、新的技术形态、新的连接方式。
提升全球韧性的途径
全球系统是一个全球网络,全球韧性是一种网络韧性。全球化是一个永不停止、永恒新异的过程,因此,提升全球韧性的核心在于拥抱变化、增强适应性。笔者认为,提升全球韧性具有以下六种途径。
(一) 适度地增加冗余
冗余既可以增加强健性,又可以增加韧性。供应链管理的精益管理策略已经受到广泛关注。这种管理策略的关键优势在于极度降低了冗余库存,从而能够提升效率,但是,它的缺点也十分明显。由于冗余库存被极度压缩,系统失去了自我调整的空间和余地,从而缺乏韧性,带来极大风险。例如,在2010年的油门踏板召回事件中,丰田公司的零库存策略导致替换零件不能及时交付,从而蒙受重大损失。再比如,在金融系统中,银行必须预留足够的准备金,以满足流动性要求。这些预留的准备金,就是为了应对提现风险的冗余资金。所以,适度地增加冗余,是提高韧性的一种方法。
(二) 增加多样性
在供应链管理中,对产品进行模块化设计,采用具有地域多样性的供应链,可以分散由于同质性带来的风险,从而提高供应链韧性。2011年泰国遭遇严重洪灾,由于全球电子存储产能的四分之一位于泰国,从而导致硬盘供应大幅减少,引发了电子计算机行业的全球动荡。这种由于缺乏韧性带来的损失,显然源于硬盘产业的地域同质性。消除同质性、增加多样性,以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能够有效提升韧性。类似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同质性。金融机构持有的同质化的金融产品被彼此之间的复杂联系所掩盖,无法触发预警机制,从而引发了级联反应,导致危机发生。
(三) 改善网络拓扑结构
网络拓扑结构,可以分为星型网络、去中心型网络和分散型网络。分散型网络具有最佳的韧性,而星型网络的韧性最差。全球化的网络系统,是一种以关键城市和关键区域为关键节点的去中心型网络。在局部范围内,它依然是具有核心节点的星型网络。对这些星型网络进行优化,增强其韧性,依然是可能的。比如,按照美国3.0韧性基础设施计划,发展微电网来增强供电系统的韧性。这种策略相当于在原有电网的基础上增加大量的微型网络,从而使得电网的星型拓扑结构转变为去中心型的网络结构。
(四) 提升网络节点的自主性
加强适应性主体的理性预期能力是提升网络韧性的关键因素。当繁杂的规则超出适应性主体认知能力的时候,规则就会失效。比如,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金融产品的投资者必须阅读大量的产品说明资料,才能作出恰当的投资决定。而对于某些金融产品,比如担保债务凭证,投资者需要阅读的资料更多。过度复杂的规则和要素,使得金融风险被完全遮蔽。通过建立制度,可以降低不确定性,从而降低复杂性。也就是说,制度能够使行为主体面对的世界变得更加可预测,从而为行为主体提供可识别、能采取有效行动的机会。
(五) 增加网络连接强度
通过简洁规则连接的社会系统,比通过繁琐规则连接的社会系统具有更强的连接强度。信任,是一种简化社会复杂性的连接机制。卢曼认为,在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结构中,人们不可能根据对行动后果的预测来指导所有的行动。通过信任,根据已有的证据进行归纳推断,人们就能够作出相对较好的决定。包括信任在内的全部规则,都是适应性主体在彼此的互动中涌现出来的。这些规则,可以增加友好互动,让各个层级上的适应性主体,包括个人、社团、公司、国家和跨国组织,都能够不断反思总结,凝聚共识,从而提升连接强度。在面对全球性危机时,没有一个国家和政府能够独自面对挑战。增强合作互信,降低无效博弈,才有可能形成全球治理新方案。
(六) 科技赋能
当代科学技术对于提升韧性发挥着切实有效的作用。当然,科技手段并不都能提升韧性,而是只有通过赋能那些能够提升韧性的要素,才能真正地提升韧性。也就是说,在适度地增加冗余、增加多样性、改善网络拓扑结构、提升网络节点的自主性、增加网络连接强度等方面运用科学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能够提升系统整体的韧性。比如,在自然灾害的预警上,先进的预报系统可以更准确、更及时地发出警报,从而为系统进行调整、加以应对提供了足够的缓冲时间,进而增强了系统韧性。
总而言之,通过对韧性概念的哲学分析可以看出,韧性策略是强健性策略的迭代升级,进而通过复杂适应性系统的视角来理解全球化,给出了作为复杂适应性系统的全球世界的新图景。基于这样的新图景,我们认为,提升全球韧性,具有六种途径,即适度增加冗余、增加多样性、改善网络拓扑结构、提升网络节点的自主性、增加网络连接强度和科技赋能。
本文原文来自《探索与争鸣》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