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传统诗词的旧瓶装得进现代生活的新酒?
为什么说传统诗词的旧瓶装得进现代生活的新酒?
传统诗词能否反映现代生活?这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认为,随着农耕文明的远去,传统诗词所依赖的语词意象系统已经过时,无法表达现代人的生活体验。然而,通过分析当代传统诗词的创作实践,本文试图证明:传统诗词的旧瓶,完全能够装得进现代生活的新酒。
日前,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了题为“传统诗词与新诗的竞合与裂变”的诗学研讨会。会上,“传统诗词的旧瓶能不能装进现代生活的新酒”这一话题引发了热烈讨论。事实上,这不仅是学术研讨会的热点议题,在许多正式或非正式的诗词研讨场合,这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焦点问题。
旧瓶与新酒:概念辨析
要探讨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两个核心概念:什么是传统诗词的旧瓶?什么是现代生活的新酒?
所谓旧瓶,主要指传统诗词所涵盖的文本类型、语词系统、格律规范、写作要求等一系列审美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传统诗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美学价值。
所谓新酒,则是指在新的物质技术条件下,现代人的生活生产形态及情感思想状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旧瓶不能装新酒论者的观点
持旧瓶不能装新酒论者的核心观点是:传统诗词产生并发展于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时代,其所使用的语词意象系统与现代生活已经脱节。例如,古代农业生产的节令农具物象、古代士大夫的生活物象、古代女子闺阁生活物象等,都已经从现代人的生活中消失。因此,他们认为今人已经没有写好传统诗词的生活环境,如果硬要把古代的意象写进诗里,就会违背“修辞立其诚”的古训。
实践证明:旧瓶能装新酒
然而,从当代传统诗词的创作实践来看,这种观点并不成立。许多当代诗人能够巧妙地将现代生活元素融入传统诗词中,创造出既有时代特色又不失传统韵味的作品。
例如,陈子昂青年诗词奖得主李伟亮的诗句“世有几人堪在线,缘无一秒不刷新”,巧妙地将互联网时代的“在线”“刷新”等新词融入传统诗词中,表达了人与人之间不同寻常的情谊。
成都女诗人杨云的诗句“瓦砾堆曾书插架,荆榛丛忆菊当阶”,反映了中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变迁,展现了现代人在离乡入城过程中的复杂情感。
达州女诗人月映霜华的诗句“邑人遥指洄波处,曾是吾家吊脚楼”,则以形象的诗意细节,反映了三峡库区居民独特的乡愁与感喟。
这些例子表明,传统诗词不仅能够反映现代生活,而且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艺术美感。
为什么旧瓶能装新酒?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传统诗词之所以能够容纳现代生活元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形式的完备性:传统诗词通过长期的创作经验和理论建设,已经建立起完备的写作规范和标准。这些规范和标准对传统诗词的审美内涵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水土保持”。
人性的稳定性:人类的情感主要生发于人性,而人性的进化极其缓慢。因此,今人的情感与古人的情感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物象的延续性:虽然许多古代意象已经消失,但仍然有大量的日常物象(如屋宇门窗、桌枕箱镜)和自然物象(如风云雪雨湖海山川)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存在,可以继续使用。
新语词新意象的雅化:许多新语词新意象经过艺术加工,完全可以雅化入诗而毫无违和感。
从思想资源的角度来看,今人比古人获得了更丰富多元的思想资源。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文明、自由、平等、法治等理念,就是古代诗人难以获得的。这些新理念新价值为当代诗词创作提供了新的思想源泉。
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诗词的旧瓶完全能够装得进现代生活的新酒。当代诗人不仅能够反映现代生活,而且能够在艺术表现和思想深度上超越古人。这正是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与创新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