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慈星股份的跨界并购“30亿”武汉敏声,终止!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慈星股份的跨界并购“30亿”武汉敏声,终止!

引用
1
来源
1.
https://xueqiu.com/1573848426/322371465

2月5日晚,慈星股份(SZ:300307)发布公告,宣布终止收购武汉敏声控股权的交易。公告显示,交易各方对本次交易的最终交易条件未能达成一致。6日,慈星股份复牌交易。

武汉敏声(MEMSonics)成立于2019年1月,主要产品为射频前端滤波器,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终端中的移动通信、导航、WiFi等功能。2023年亏损1.97亿元,2024年H1亏损1.31亿元。截至2024年9月底,已经融资近10亿元,估值近30亿元。但公司采用IDM模式运营,10亿元融资对这一模式的企业发展来说,是杯水车薪。

慈星股份始创于1988年,主要从事针织机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纺织机械横机细分行业的领军企业,停牌前市值78亿元。主营产品纺织机械横机(占公司营收83%/2023年),营收CAGR2019-2023年为7.36%。慈星股份自认纺织机械行业周期性强、目前新品突破艰难,决心跨界培育新增长曲线,进入射频滤波器和MEMS行业。

这是一宗典型的跨界并购。我们此前跟踪了不少并购交易,总结出一个合作顺畅大框架,即产业逻辑、商业逻辑和治理逻辑,也就是这三个层面都要有较扎实的逻辑,交易才能落地、整合运营成功概率才会更高。对于跨界并购而言,尤其如此,需要在实质谈判之前,就做好研判,设计好办法。

交易各方

2025年2月5日,慈星股份与交易对方签署了《股权收购意向性协议之终止协议》。公告说,截至本公告日, 交易各方未就本次交易具体方案、交易条件达成最终实质性协议。这里面有两个关键信息,交易各方,交易方案(交易条件)。

那么交易各方都有谁呢?

2025年1月15日,慈星股份公告,公司与交易对方(初步确定的交易对方)为包括孙成亮(标的公司实际控制人,持股9.0081%)、宁波敏研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8.8859%股份)、宁波华彰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8.0356%股份)、宁波敏率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5.9239%股份)、宁波敏浦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5.9239%股份)、宁波闵芯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17.7718%股份)已签署意向性协议,初步达成购买资产意向。

这6家交易对方合计持有武汉敏声55.5492%股份,加上慈星股份合计持有9.4030%股份,如果达成交易,武汉敏芯合计最多可以持有武汉敏声64.9522%股份。

交易条件分析

此前公告的交易方式是,筹划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武汉敏声控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这经常会遇到几个问题:

1.首先是,估值的分歧

此前融资估值已经达到30亿元,实际融资金额10亿元左右,撇除最新一轮融资,前面融资金额达到10亿元左右,其中光是2022年融资即达到8亿元,这10亿元的本息合计大概在12亿元上下。还有2024年8月份最新一轮融资,就算不计利息,拿本,也估计是数亿的规模,合计本息就在15亿上下了,这是投资者成本。

慈星股份此前公告说,此交易可能涉及重大资产重组,以此了来反推慈星股份对武汉敏声的估值不低于14.5亿元。

2023年慈星股份总资产47.91亿、净资产29.16亿、营收20.32亿。武汉敏星的营收还在百万规模。因此,估计涉及到重大资产重组,至少是武汉敏星的净资产超过了14.5亿、或者总资产超过了24亿。武汉敏声的估值不会低于净资产吧。

怎么来估值呢?

武汉敏声2022年、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武汉敏声营业收入分别为5.78万元、16.20万元和678.36万元,净利润分别亏损1.58亿元、亏损1.97亿元和亏损1.31亿元,两年半合计亏损4.86亿元。

经典的估值方法是市场法、收益法、基础资产法。

武汉敏声的收益都是百万级别的,即使是未来5年的营收和净利,也不好估值,考虑到项目还在早期阶段,用资产基础法可能会更合适。

按照资产基础法?也就融资了10亿左右,权益估值以此为基础。但估计有不少负债,企业价值远超过权益价值。这样估值,更有利于收购方,但也说的过去,项目还早期的很呢,尚未形成持续的经营和收益流。

站在投资退出方来说,至少按照投资本息来估值吧。站在创始团队来说,还要考虑一下知识产权吧。

估值的分歧就在这里了。如果有顾问机构,那就组合起来考虑吧。

此外,慈星股份自己在2022年投资的时候,估值就已经16亿元了,这是它自己认可的估值,现在还经过了2年的研发和运营,其它投资者会说,不能少于16亿吧。

从交易公允和交易达成的角度来说,项目还在早期阶段,投资者也投入了真金白银,估值15亿左右是比较公允的交易估值区间,但如果考虑投资者是风险投资,我们认为更为公允的估值是在15亿的左侧。

当然,这只是我们场外的分析。代替不了交易各方的真实诉求和谈判。

再说,即使总体估值达成一致了,机构股东之间还要差异化定价。这里面又要很多沟通和妥协了,而本交易一个局限就是创始团队和实控人持有股份并不多,只有9%,没有多少可以用以平衡各方的让渡空间。它是按IPO退出设计融资的。

不仅如此,孙成亮教授的股份少,还制约了后续投后公司治理的安排。

2.如何支付,交易资金怎么来呢

按照一般行情,上述6家交易对方,除了实际控制人孙成亮教授外,其它财务投资人大概都会寻求全部退出,而且是现金支付,发股支付的对象,大概只有孙成亮,孙成亮教授可能也需要部分现金。

但是,慈星股份在2024年3季度末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也只有2.5亿元,自有资金并不足。所以,交易方式,包括了后续募集配套资金。

3.交易后公司治理如何安排

武汉敏声创始人孙成亮,1975年生,年方51岁,武汉大学教授。慈星股份董事长,孙平范,1969年生,年方57岁,30余年针织机械行业经验。

如何安排慈星股份的公司治理和武汉敏声的公司治理呢,这与产业差异有关系,也就是跨界。短期内,慈星股份孙平范要管好运营好武汉敏声挑战比较大,得依赖孙成亮教授和其团队。要依靠孙教授,就要在公司股份、管理安排和薪酬激励上体现出来才行。

此外,如果武汉敏星不独立运营,则第二曲线的培育无从谈起。如果孙成亮不进慈星股份的董事会,则武汉敏声今后的发展也无从谈起。

如何保障孙成亮在慈星股份的董事席位呢。如何设立激励与约束呢。武汉敏声的财务主管是否要由慈星股份来提名呢,财务制度具体如何呢。

这些都要安排好,毕竟新的增长曲线的打造要靠孙成亮团队。

但孙成亮教授股份这么少,得要搞AB股才行,幸好2024年生效的新公司法许可了AB股的做法,提供了设计空间。

4.后续发展资金

武汉敏声IDM模式,这可是烧钱的模式,晶圆厂投资大,除了股权收购外,运营资金也短缺,对于IDM而言,10亿也是小儿科,作为控股股东,慈星股份必须要能够解决后续运营和发展资金的问题,这就关系到,主业针织机械的慈星股份,有这样的再融资能力吗。

后续融资还是以武汉敏星为主体进行,还是以慈星股份为主体进行,如果还是以武汉敏星为主体进行,慈星股份也必须带头投资才能更容易去融资,慈星股份只有通过二级市场再融资进行,这扇门2023年收紧了,不是那么容易。

我们判断认为,IDM模式,必须有大体量的上市公司来参与合作或者地方国资大金主来合作,否则,敏声股份后续发展依然资金吃力,留守的股东们和创始团队,投奔敏声股份,何求呢?

并购成功三重逻辑

集成电路是长周期、重资本的行业,IDM模式更是,对于慈星股份而言,此时的武汉敏声如同刚长出来的甘蔗苗苗,甜头在后头,现在时候尚早。

首先,这里就有产业逻辑的问题,并购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筹备充分。所有跨界并购集成电路的企业,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即长周期、重资本的行业,这家上市公司是否玩得起、资本市场的环境是否合适提供这样的融资支持。

其次,是商业逻辑的问题,即收购到项目成熟度的问题,自产现金流和利润的问题,这需要收购方上市公司考虑充分,是否足够支撑这样一家早期未盈利企业,如果资力和工具运营不够支持,则需要考虑收购更为成熟的企业,至少还有规模的营收,数亿的营收。如果不盈利,毛利润率如何,是否经得起后续各种冲击,有实现盈利的机会。

其三,治理问题,这也与跨界有关。详细上述已经分析。

同行业收购,面对的挑战,理论上会少一些。

当然,以上都是场外分析,并不是这宗交易没有达成的真实原因,请注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