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近视如何准确预测?关注这个“金标准”,提前预警,拯救视力
儿童近视如何准确预测?关注这个“金标准”,提前预警,拯救视力
随着电子产品普及和学习压力增加,儿童近视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准确预测和预防近视,成为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为您介绍近视预测的"金标准"——眼轴长度,帮助您及时发现孩子近视风险,守护孩子视力健康。
什么是眼轴长度?
眼轴长度指的是眼睛前后径的距离,即从角膜前顶点到黄斑的距离,是反应远视储备量或近视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
通常情况下,眼轴越短,远视储备越高,眼轴越长,近视程度就越深。
眼轴长度是一项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客观指标,它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极小,几乎可以精准地反映出近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眼轴的快速增长往往早于近视度数的明显增加,可以通过眼轴的增速大概预测孩子未来近视的风险,这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预警信号。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眼轴长度被视为防控近视的“金标准”。
眼轴测量的优势
眼轴测量不需要散瞳,精准(精确到0.01mm)无创,三岁的孩子就能配合检查。
建议从孩子3岁起就可以进行第一次眼轴基线测量,以眼轴的增长速度作为评价这段时间的近视防控效果的指标。
为什么眼轴测量比其他检查方式更可靠?
很多家长会问,只根据电脑验光或者视力来判断孩子的近视进展情况行不行?不行!晚了!
只看视力检查:在远视储备迅速下降,孩子出现近视之前,视力一直都是正常的。当发现孩子裸眼视力下降时再进行干预,往往已经晚了,容易错过近视防控的黄金期。
只看电脑验光:电脑验光可以作为参考,不能作为准确结果。真正准确的验光结果是睫状肌麻痹验光,也就是常说的散瞳验光。如果配镜,需要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确定准确度数。但考虑到散瞳所需时间相对较长,一般不作为视力正常孩子的常规随访检查。
眼轴过长的风险
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等眼底并发症的风险主要与眼轴过长有关。对于角膜比较平坦的孩子,有时候眼轴已经很长了,虽然没有表现出近视或者仅表现出低度近视,但已经达到高度近视标准,且眼底并发症的风险大大提高,这种情况容易被家长忽视。对于这一类孩子,除了加强防控外,还应将高度近视度数的警戒线降低。防控眼底并发症,是防控近视的终极目标。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眼轴检查频率建议
- 学龄前期远视储备充足的孩子: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眼轴长度。
- 临近近视或已经处于低度近视状态的孩子:建议每2个月检查一次眼轴长度。
- 7-12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刚刚进入学校,面临更多的近距离用眼需求,通常是近视发展的高峰期,建议每3个月检查一次眼轴长度。
- 已经处于稳定期的孩子:近视发展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保持警惕,建议每三个月检查一次,最长不超过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