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封神第一部》有东南西北四伯侯,他们当时势力范围在如今哪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封神第一部》有东南西北四伯侯,他们当时势力范围在如今哪里?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2QIV8SJ05564W6T.html

本文基于《封神演义》及相关历史文献的分析,其中涉及的虚构内容仅为文学创作,与现实无直接关联。

《封神演义》作为传统的文学作品,其中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光怪陆离的神仙法宝故事,同时也通过故事让大家了解到商朝的政治构架。

商朝似乎和周朝一样,商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手下的八百诸侯,都效忠于他,对他绝对忠诚,他自己可以肆意对下面的人进行杀戮。

当然,商王也不能直接管理天下,他需要把更多精力用于中央。所以为加强对地方统治,他安排了东南西北“四大伯侯”对地方进行治理,他们也分别管理一些小诸侯。

影视剧和小说中的封神演义

在新上映的《封神第一部》当中,丰富、创新了小说内涵对这“四伯侯”有了更加详尽的叙述,就连他们的儿子也有各自的情节体现。

——总之,这四人一直手握重兵,而且身份极为尊贵,他们分别是东伯侯姜桓楚,北伯侯崇侯虎,西伯侯姬昌,南伯侯鄂崇禹。

根据故事中记载,东伯侯姜桓楚是“天下八百诸侯之首”,他的女儿是纣王的正妻姜皇后,其地位和权力最为尊贵,掌管东鲁二百诸侯。

——不过,他的人生,也因为妲己的出现而改变......

妲己先是害死姜皇后,之后又斩草除根,诬陷姜桓楚谋反,将他乱刀剁碎而死。他的儿子直接竖起反旗,并且加入西周队伍,在灭商后,姜家仍然坐镇东鲁。

南伯侯鄂崇禹统帅南方200诸侯,但他死得非常“潦草”,为了救东伯侯直言上书,然后和东伯侯一起被杀害。

北伯侯崇侯虎算是故事里的“奸臣”,他对纣王言听计从,还修了摘星楼、鹿台,是个妥妥的投机分子。不过他的悲剧也很明显,被自己的弟弟送到姜子牙手中,然后被杀。

故事中,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西伯侯。因为他后来推翻商朝,建立了大周,是有后续的历史人物。

至于其他三位伯侯,我们就不太熟悉了,只知道西伯侯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其他三个都是打酱油的,他们的光芒甚至还没有一个三代弟子多。

商朝真有四伯侯?详细阐述商朝分封与官员制度

那么问题来了,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商朝真有四大伯侯吗?作为能和西伯侯相并立的存在,其他的三个伯侯真的是打酱油的吗?

我们首先要肯定一点,《封神演义》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它的重点是阐述光怪陆离的想象,对于商朝的历史也有一定表达。

可是两者相差还是很大的,至少存在着较大的改编现象。

到目前为止,我们了解商朝的政治制度,一部分,需要借鉴周朝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记载;另一部分则就地取材,采用甲骨文上的只言片语来推论。

不过,结合这些资料来看,我们依旧无法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商朝体系,甚至无法在教科书里面阐明商朝的各级官制。

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目前的资料太少,另一方面就是,商朝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阶段。

他们虽然完成了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跨越,但是在中央制度方面,还保留有大量的原始部落传统,所以出现严重的职责不明,制度不明的现象。

——这便导致人们对于商朝的政治体系模糊不清。

当然,虽然我们无法对商朝的国家管理机构进行细分,但依旧还是可摸清楚他的基本构造,那就是“内外服制度”。

1、内服制度

这个制度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来看内服制度。

内服制度就是指的商朝的中央机构制度,其中最主要的核心人物就是协助商王执政发布政令的相,这在电视剧中登场的就是“首相商容”。

他们权力非常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还能放逐君王,显然在后来的宰相之上。

接着就是复杂而且重叠的各类官吏,例如执政官员有小臣和臣正,电视剧中的姜子牙担任的下大夫就是这类人。

还有负责武器及征伐和狩猎事务的官员,著名的诸神大战中的炮灰方相、方弼就是代表。

再然后则是祭祀和占卜类事务的官员,他们负责管理,例如纣王兴建摘星楼,纣王去女娲宫进香等一系列的职责。

相比较于夏朝的官制,商朝的制度更加细化,对于国家的管理也更加得心应手。

但官员的品级官员的法律职责划分经常重叠,以至于大家都无法对其进行一个类似于三省六部制的制度图系构造。

2、外服制度

说完了内服制度,那么接下来就要说重头戏——外服制度。

外服制度的核心就是商朝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是一个商朝为核心各大部落联盟的一个中心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体系比《封神演义》中的构造还要更复杂,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并不存在所谓的“四大伯侯”。

不信我们可以看看史料的记载。

外服制度包括“三个部分”,它们分别是中商,邦畿,以及诸侯封地。

首先来看“中商”,中商一般是指商朝的国都所在地,生活在这里的人被称之为国人,他们一般包括,王族子弟、宗庙成员、以及商朝的文武百官和一部分贵族。

可以说,中商是整个商朝的灵魂所在,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中商的外层其实就是“邦畿”,这相当于是商王朝和宗氏贵族的直辖区,一般而言分为几个不同的城区。

《尔雅·释地》所言 :“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垌。”这片区域也十分重要,是商王朝的财税和兵役的来源所在,也是周王朝威慑天下的资本。

到了邦畿之外,则是诸侯的封地,这就聊到了我们前文提到的那“四大伯侯”。

按照《封神演义》中的说法,他们四个人统帅了八百诸侯,这八百诸侯则构成了伯侯封地,如同众星拱月一般环绕在商朝的周围。

但事实并不是如此,历史上的确有所谓的东土、西土、南土和北土,它们被视之为商朝的所有诸侯领地,官方称之为四土或者四方。

不过,这里并没有所谓的四大伯侯,而有可能是3000个诸侯国机构。

这一点《吕氏春秋·用民》有记载,曰:“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到了商纣王时期,到底是三千诸侯,还是八百诸侯历史没有具体数据。

至于那些数量众多的诸侯们,他们也没有太过于严格的等级区分。

其实影视剧中的“伯侯”不是所谓的爵位,根据学者研究,爵位要到春秋时期才登场,至于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分封制,那还得到西周时期才出现。

所以商朝四大伯侯是虚假的,就连除了西伯侯以外的三大伯侯,全都是虚构人物,历史不存在其名。

而且这西伯侯的历史称号其实我们也说错了,历史上姬昌获得了一个称号,那就是西伯,而不是西伯侯。

为何是西伯?清代焦循正义曰:“西伯,即文王也。纣命为西方诸侯之长,得专征伐,故称西伯

说白了,所谓的西伯就是指西方的诸侯,只不过纣王给他面子,称之为西方诸伯之长,这个长是长者的长,不是地位之长。

更加冷门的是,由于商朝的政治体系很混乱,所以就连这个诸侯的称号也是非常复杂,大家普遍引用的“伯”其实只是其中的一种。

历史存在,有所谓的5服和9服之区别,本文采用五服之说,即侯、甸、男、卫、邦伯。

至于这些人到底谁更高级些,文献又有了其他的记载。《逸周书·王会》记载:“方千里之内为比服,方二千里之内为要服,方三千里之内为荒服”。

也就是说,这些外服诸侯中,地盘大小是有划分称号的,但并没有严格的划分秩序。所以作为历史爱好者,我们去读这些文献会看得头皮发麻,根本搞不清楚。

他们当时的势力范围在如今哪里?

但话又说回来,虽然这些历史十分混乱,但根据司马迁等人的记载,商朝居然还真的出现了几个诸侯的老大,请注意,是实力上的老大,而不是法律规定的职权老大。

《史记·殷本纪》有载“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

司马迁明确提到,到了商纣王时期,诸侯中有所谓的“三公”,这和我们后来提到的三公九卿不同,主要是突出这三人为诸侯之长。

个人以为,这其实就是封神演义中“四大伯侯”的原型。

其中,西伯昌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周文王,他的势力非常强大,商朝一直对他十分忌惮。至于其他两人,我们挨个分析。

首先来看九侯,这个”九侯“不是指九个诸侯,而是指一个部落的领袖,不过这个部落的名字不怎么好听,叫做鬼方。

在《封神演义》中,这帮人好像是反派,而且似乎和商、周都有过较大战争。

而鬼方一开始,也的确是商朝外服制度中最大的反骨仔,早在武丁和武乙就反复征讨鬼方,就连商王高宗也发动过对鬼方的讨伐战争,直到三年才克之。

从这里能看出,商朝对于各诸侯国的掌控有限,全靠武力震慑。

那么问题来了,鬼方后来为什么又成为了诸侯之长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商朝把它打服了,鬼方成为了商朝的附属,而且多次出现在甲骨文中。

例如,他们参加王朝的祭祀,替商朝征战,替商朝掳掠羌人。更传奇的是,有大量的鬼方部落成员,成为了内服制度中的官员。

也正因为鬼方对商朝的忠诚,所以它就成为了诸侯中的“九侯”,也被称作鬼侯。因为过去势力强大,民风彪悍,又得到商朝的支持,所以成为三公之一。

不过悲催的是,正如前文所说,九侯有一个漂亮的女儿,于是就送给了纣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