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
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与苏轼并称“苏黄”。他的诗歌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形成了被称为“山谷体”的流派。本文将从声律奇峭、用典广博、夺胎换骨、注重布局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
一、声律奇峭 用典广博
黄庭坚的诗歌在音律上独具特色,他常常打破常规的音节安排,创造出一种特殊的音乐美感。例如在《题落星岚漪轩》中写道:“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这种“拗句”在吟诵时能产生独特的音律美感。
黄庭坚的律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而显得圆熟的声调。在《题落星寺》中,他写道:
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歌。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
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这种“拗句”为表现幽僻清绝的境界创造了恰到好处的语音外壳。据统计,黄庭坚的三百多首七律中有一半是拗体。
此外,黄庭坚的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艺术风格是用典广博多样。他不仅使用儒家经典与《左传》史汉等历史事典,还兼及禅宗语录以及老庄等道家著述,甚至医卜百家杂说与民间熟语、俗语,有时也化雅入诗歌。例如在《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中:
爱酒醉魂在,能言机事疏。
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
物色看《王会》,勋劳在石渠。
拔毛能济世,端为谢杨朱。
这短短的五言八句中,每句都涉及事典,却浑然天成,无斧凿之痕。
二、夺胎换骨 点铁生金
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中提出了“夺胎换骨”、“点铁生金”的主张。他认为:“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语耳。古之能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生金也。”
黄庭坚在诗歌中不仅爱用典,而且用典奥博多样,同时又倡导翻新生奇、化腐为新。例如在《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之二中: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在这里诗人化用了刘禹锡《望洞庭》和雍陶《题君山》的诗句,意境奇壮,另有一番景象。
三、注重布局 讲求章法
黄庭坚在诗歌技巧上最大的创新与突破,是在诗歌的结构上将散文的章法引入诗歌中,使诗歌的谋篇布局都很讲求章法。他惯用的章法就是“逆起法”。例如在《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中:
壮气南山若可排,今为野马与尘埃。
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
周鼎不酬康瓠价,豫章元是栋梁材。
眷然挥涕方城路,冠盖当年向此来。
这首诗首尾逆置,营造出极深沉、极悲壮的氛围。
黄庭坚的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结构上,还体现在意念、意象的安排上。例如在《寄黄几复》中: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这首诗一共八句,一气呵出,意念贯通首尾,晓畅自然。诗歌中的意象迭出而灵动异常,时间上忽今忽古;空间上则忽南忽北,忽说自己又忽念黄几复,时空转换极快。
结束语
黄庭坚的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不仅仅是个人抒情的需要,也有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作出新的创造的考虑。他通过汲取杜甫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一些长处,并在自己的立场上总结前人的得失,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这种强烈的创新精神,使得他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