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剧种研究|安徽黄梅调剧种名称考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剧种研究|安徽黄梅调剧种名称考辨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04/05/80741144_1138427187.shtml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用安庆官话演唱和念白,起源并发展壮大于安庆地区,是安徽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早期黄梅戏(黄梅调)继承了安徽青阳腔的“一唱众和、人声帮腔、仅用锣鼓伴奏”的基本演唱形式、剧本和部分唱腔。在黄梅戏溯源研究中,人们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黄梅调剧种的“黄梅”二字的含义是什么?“黄梅季节”“怀宁黄梅山”和“湖北黄梅县”三说并存,目前还存在争议。“黄梅”二字具有多义性,有必要依据史料进行理性的分析和严谨的考证。本文在剖析黄梅调相关史料的基础上,深入探讨黄梅调剧种名称的含义。

晚清时期的黄梅调

记载黄梅调剧种的最早文献是,清光绪五年(1879)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一则题为《黄梅淫戏》的报道:“皖省北关外,每年有演唱黄梅调小戏者,一个班有20余人,并无新奇足以动人耳目……屡经地方官示禁,终不能绝。刻下已届秋成,又将复炽,有地方之责者宜禁之于早也。”该文标题称黄梅调剧种为黄梅淫戏。光绪四年(1878)《重修安徽通志》卷三十九中记载道:“安庆府集贤关,怀宁县北十八里,集贤岭上连山迤逦。”“皖省北关”是指当时同为安徽省会的安庆府城北的集贤关。文中的“每年”和“屡经地方官示禁,终不能绝”等表明,该报道不是一次偶然性演出事件而是安庆城北集贤关外一带风俗的介绍,黄梅调的演唱者理应是安庆本地艺人而非外来者。

清光绪十八年(1892)5月24日,《申报》的“皖公山色”(皖公山指安庆潜山市境内的天柱山,“皖公山色”是专门介绍安庆的)栏目写道:“有一种小戏名曰黄梅调,装点云情雨意,妖冶之状,淫靡之音……近来日久玩生,城厢内外,到处开台。”由此可见,当时的黄梅调已经遍及安庆城的城厢内外,黄梅调演唱者理应是安庆本地艺人。

在1879年之前的文献中,至今尚未发现安徽省以外的省份中有黄梅调剧种演出的记载。关于这一点,张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一文中也有介绍。民国十二年(1923)《商南县志》卷二中记载道:“乾隆二十年后,江南安庆数县人襁负迁商,爱得我所……地虽属陕,而服食器用、文字语言实有南方风气。”现今商南县人口中约70%是安庆移民的后裔。王秋贵、何成结等专家考证发现,商南县民歌的腔调与黄梅戏的花腔非常接近。

民国时期的黄梅调

民国考古学家和教育家程演生在其著作《皖优谱》(1939)引论中云:“又曰:今皖上各地乡村中,江以南亦有之,有所谓草台小戏者,所唱皆黄梅调。戏极淫靡,演来颇穷形尽相,乡民游手子弟,莫不乐观之,但不用以酬神,官中往往严禁搬演,他省无此戏也。”引论的第五页中云:“曰新安即今徽州之旧名,曰皖上即今安庆之别名。”可见,当时安庆各地乡村中黄梅调非常流行,所以“他省无此戏也”的意思是:黄梅调剧种是安徽省独有的。梅杰在《也谈他省无此戏》一文中,没有理解“皖上”的含义,把“他省无此戏”解释成“湖北省外无此戏”,明显有误。

在安徽省的江南地区,也有黄梅调的记载。民国二十五年(1936)《宁国县志》卷四中记载道:“迎神赛会必招梨园演戏,乡俗信鬼,每十年则大演目连一次……间有皮影戏、黄梅调、花鼓戏、花鼓曲,尽淫词,伤风败俗,莫此之甚,现为有司严禁矣。”可见,酬神演戏的行列中偶尔混入了黄梅调,却遭官方严禁。该记载与程演生的“但不用以酬神,官中往往严禁搬演”的表述是相吻合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梅调

1952年11月,由安庆胜利剧团严凤英和民众剧团的丁紫臣、王少舫、潘璟利等演员组成的代表团,赴上海参加华东戏曲汇演。他们的精彩演出赢得了上海观众的好评。1953年4月,安徽省文化局组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主要演员均来自安庆地区,包括严凤英、丁紫臣、王少舫、潘環琳和潜山剧团的胡遐齡等。1956年2月,严凤英、王少舫、胡退龄和丁紫臣等联袂主演的电影《天仙配》公开上映。1958年4月,著名音乐家王兆乾将潜山艺人左四和提供的《双救举》手抄灯会剧本改编成黄梅戏剧本《女驸马》。1958年6月,《女驸马》由安庆专区黄梅戏剧团在安庆皖江大戏院首次公演。1959年,经杨琦和陆洪非等加工后,《女驸马》被拍摄成电影。随着《天仙配》和《女驸马》这两部电影的传播,黄梅戏从安庆走向全国,并成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

1954年,著名音乐家张锐在论文《学习民间音乐的日记.安徽黄梅调部分》中,指出了黄梅调与安庆地区民歌和山歌的关联性。该文记载道:“老腔的节奏较简单,音域也较小,曲调变化也不大,但却带有浓厚的乡土味道,特别是当地群众用安庆话唱起来,听了觉得自然、朴素、亲切……老腔更接近民歌一些……太湖一带的唱腔还带有山歌味道。”由此可见,张锐的调研结果与王秋贵、何成结等专家的结论是一致的。1959年,著名音乐家王民基在《黄梅采茶戏唱腔集》的前言中记载道:“黄梅采茶戏是我省优秀地方戏剧种之一……目前为了满足社会需要,演出移植了很多剧目,唱安徽黄梅调。”在王民基看来,安徽黄梅调与湖北黄梅采茶戏是两个不同的剧种。该记载是安徽黄梅调向湖北省传播的证明。

黄梅调剧种名称探讨

清末,在安庆怀宁县的周边地区流行的民间小戏还有巢湖倒七戏、潜山采篮戏(採篮戏)、黄冈花鼓戏和九江采茶戏等。1985年,在安徽省巢湖市炯炀河镇发现的一块刻于同治八年(1869)的“炯炀河禁戏碑”的碑文中记载道:“近有倒七戏名目,淫词丑态,最易摇荡人心,关系风化不浅。”1987年,在安徽省岳西县五河地区(1936年岳西建县前属潜山县清照乡),戏曲专家汪同元发现了光绪年间潜山文人王浣溪撰写的观戏组诗。《观戏诗》诗序中写道:“采篮戏所演故事,本属无稽,然声虽淫,而事有近正者,因戏系以诗焉。”《观戏诗》中记载的《告经承》《合镜缘》《乌金记》《毛洪记》《珍珠塔》《葡萄渡》《罗帕记》《山伯访友》《天仙配》和《鸡血记》等剧目与怀宁黄梅调的传统剧目一致。王浣溪称采篮戏“然声虽淫”,却被来自潜山县割肚乡的演员葛大权的精彩表演所折服,还撰写了四首七绝诗赠与葛大权。清末文人如此赞颂“淫戏”的优伶,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罕见的。清光绪八年(1882)湖北《黄冈县志》卷之四中记载道:“义安善局在东乡刘家楼区……由局禀请县示禁,窝盗、宰牛、花鼓淫戏不法等事。”1887年3月13日,《申报》上记载了九江府治门外“淫戏惑人”一事:“九江小东门岳师门外一带,近有游棍于每晚二更后演唱采茶戏”。

另外,至今尚未发现湖北黄梅县在清代有采茶戏演唱的史料记载。清代文献中“村村齐唱采茶歌”和“都作黄梅县里腔”,分别是官员别齐霖和何元炳对黄梅县采茶歌的记载。采茶歌与以“歌舞演故事”为特征的采茶戏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这些诗句都不能作为黄梅县在清代是否有采茶戏的证明。梅杰把采茶歌当作采茶戏,并称“村村齐唱采茶歌”的诗句能证明黄梅戏至迟形成于乾隆年间,明显有误。学者陆洪非和桂靖雷,曾提到光绪《黄梅县志》中有“沿门唱杨花柳曲及荷花采茶等歌”的记载。遗憾的是,该记载在清代所有的《黄梅县志》中根本不存在。

综合上述史料分析,可以看出,黄梅调是清末安庆怀宁县民间小戏的特定称谓。很明显,清代的倒七戏、采篮戏、采茶戏和花鼓戏都不是以行政地名来命名的,我们不能简单地由剧种名称来判断其起源地。为何清末怀宁县的艺人把当地的民间小戏称为黄梅调呢?目前,“黄梅季节”“怀宁黄梅山”“湖北黄梅县”三说并存,尚未形成定论。

1947年6月16日,大荒在《皖报》上发表的《漫谈黄梅调》一文中记载道:“黄梅调,在有些地方叫采茶戏或小戏,我没有给它做考证。但听到传说有两种意义:一说此戏产生在黄梅地方,一说此戏多在黄梅季节演唱。”该文作者没有做实质性的考证,仅仅依据传说提出了“黄梅季节”和“黄梅地方”两说。在《申报》等报纸中,还有其他作者与大荒一样,未经考证,对黄梅调剧种的起源进行过猜测。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未经考证的猜测,不论正确与否,仅供参考,都不能轻易予以采纳。

如前所述,早在1879年演唱黄梅调就已经是安庆集贤关外的风俗了。大荒文章中的“黄梅地方”究竟指哪个地方呢?清康熙六十年(1721)《安庆府志》卷之二中记载道:“黄梅山,西北四十里,深郁,多杉木、修竹。”卷之四中记载道:“黄梅庵,在石镜山,邑人阮坚之建石濑阁。”该黄梅山和黄梅庵都在怀宁县,其记载时间比黄梅调的首次报道时间至少早150余年。怀宁县黄梅山一带自古文化兴盛,人文荟萃。明清时期,黄梅山上曾建有黄梅庵、储祥庵和天池庙等庙宇。明代万历年间进士阮自华,在黄梅庵建有石濑阁,在黄梅山附近建有茶亭和茶亭庵。怀宁县境内的黄梅山与黄梅调的最早发现地安庆城北集贤关外相距10公里左右,清末艺人把怀宁黄梅山一带的民间小戏称为黄梅调,应该不是巧合。

清末潜山采篮戏史料的发现,为研究黄梅调剧种的名称提供了另外一条重要线索。潜山县是元至治三年(1323)从怀宁县析出而设置的,潜怀两地习俗相同,语言相近,自古名优辈出。京剧鼻祖程长庚和著名演员余三胜是潜山人;京剧名家杨月楼是怀宁人;黄梅调著名艺人丁永泉是怀宁人;当今黄梅戏领军人物韩再芬是潜山人。王浣溪的《观戏诗》中记载的剧目与黄梅戏的传统剧目一致,因此,可以认为潜山采篮戏与怀宁黄梅调是亲缘剧种。

“湖北黄梅说”的主要论点是,湖北黄梅县的艺人逃水荒到了安庆怀宁县后才有了后来的黄梅调。如前所述,至今尚未发现黄梅县在清代有采茶戏演唱的史料记载,因此,“湖北黄梅说”缺乏史料依据,而且与清代地方志书中的水灾记录相悖。纵然黄梅县在清代有采茶戏,但从黄梅县到潜怀两县的最近距离相差不多,如果“湖北黄梅说”成立,逃荒的艺人不可能只到怀宁县而不去潜山县,清末潜山县的民间小戏也应该称为黄梅调而不是采篮戏!程演生在《皖优谱》中提出的“他省无此戏”论点,也排除了“湖北黄梅说”。作为精通戏剧的学者,程演生绝不可能出于任何功利的目的,把“戏极淫靡,演来颇穷形尽相”的黄梅调说成安徽独有的。程演生的结论,理应是根据他对民国时期黄梅调剧种的分布情况进行调研而得出的,与上述史料记载相吻合。另外,潜怀两地都有黄梅季节,如果黄梅调因黄梅季节而得名,潜山一带的小戏也应该被称为黄梅调而不是采篮戏。因此,清末潜山采篮戏史料的发现,不仅否定了“湖北黄梅说”,也否定了“黄梅季节说”。又因黄梅调是清末怀宁黄梅山一带民间小戏的特定称谓,黄梅调剧种应该是因怀宁黄梅山而得名的。

总结

本文剖析了安徽黄梅调的早期史料,研究了黄梅调剧种名称的含义。黄梅调是清末怀宁县黄梅山一带民间小戏的特定称谓,有别于怀宁县周边地区的巢湖倒七戏、潜山采篮戏、九江采茶戏和黄冈花鼓戏。清末潜山采篮戏所演剧目与黄梅戏传统剧目一致,与怀宁黄梅调是亲缘剧种。潜山采篮戏史料的发现,同时否定了“黄梅季节说”和“湖北黄梅说”。黄梅调剧种是因怀宁县黄梅山而得名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