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后疯了?将他中举后的官职换到现代,换你也会疯狂
范进中举后疯了?将他中举后的官职换到现代,换你也会疯狂
在《儒林外史》这部讽刺小说中,范进中举后发疯的故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这个故事不仅揭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也反映了古代士人的心酸与渴望。如果将范进中举后的官职换到现代,换做你也会疯狂吗?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内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画卷。其中"范进中举"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科举制度下士人命运的缩影,不仅揭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也反映了古代士人的心酸与渴望。
范进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他的目标就是想通过科举改变自己以及家族的命运,为此苦读多年,却在一次又一次的落榜中消磨了青春和希望。直到五十四岁那年他才终于中举,这突如其来的喜讯让他一时间消化不了,最终陷入了疯狂,发生了一系列荒诞之事。
不过是中举,至于发疯吗?很多人不免为此感到奇怪。可要是我们将读书人中举后的好处、范进中举后的地位给你分析一下,换做你没准也会疯狂。
形成于隋唐年间的科举制度,一直是历代王朝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可每年的官员缺额就那么多,科举最终录取的人数极为有限。以明朝为例,会试录取的人数一般在200-300人之间,而参加会试的人数则在10000人左右,录取率仅为2%-3%。到了清朝,录取率更是低至1%左右。这种极低的录取率,使得科举考试成为了古代士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也使得中举后的地位和待遇变得异常诱人。
范进中举后,他的地位瞬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古代,中举者被称为"举人",相当于现代的"公务员"。而且,举人的地位远高于现代公务员,他们不仅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还拥有丰厚的俸禄和各种特权。更重要的是,中举后还有机会继续参加殿试,成为进士,进入更高的官僚体系。
如果将范进中举后的地位换算到现代,相当于一个普通人在54岁时突然被任命为副处级干部,而且还是在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情况下。这种巨大的反差,足以让任何人产生心理失衡,甚至发疯。
因此,范进中举后的发疯,不仅仅是个人的心理问题,更是科举制度下士人命运的悲剧性体现。这个故事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任何制度如果只注重选拔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