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犯罪心理学》:洞悉人性,远离伤害,避免犯罪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犯罪心理学》:洞悉人性,远离伤害,避免犯罪

引用
豆瓣
1.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232879/

《犯罪心理学》自1980年首版以来已畅销世界40余年,第12版聚焦心理学视角,全面解析犯罪行为与反社会行为。从传统犯罪到新兴网络犯罪,从个体心理到社会环境影响,该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犯罪行为的窗口。

《犯罪心理学》是美国学者柯特.R.巴托尔教授和安妮.M.巴托尔教授的经典之作。在第12版中,作者主要聚焦于心理学的角度,关注并分析犯罪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在撰写框架上,首先界定了何谓犯罪行为,及如何测量犯罪。其次,剖析了犯罪行为的心理、生物基础。最后,阐述了犯罪的具体类型(常见型和罕见型),以及预防策略。

具体犯罪类型包括:精神病态者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亲密关系犯罪、职场暴力、谋杀、性骚扰、校园暴力、职务犯罪、诱拐、入室盗窃与行凶……

同时,作者还与时俱进地新增了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仇恨犯罪、人口贩卖、校园性侵、网络欺凌、针对老年人的经济犯罪等话题。

此外,作者还将犯罪心理学的当代研究、理论与数据及实践相结合,给读者呈现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视角来了解、掌握罪犯行凶的模式及心理特征,避免犯罪伤害。

具体案例虽以美国为主,但仍能给我们启示,打破人们对犯罪人的刻板印象。

比如:作者说,并不是所有犯罪人都有心理上的缺陷。在诊断中仅有部分犯罪人患有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也就是说,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的人,绝大多数都不会犯罪,少数个体才会犯罪。

作者也重点强调,犯罪行为的起源并非是由单一的风险因素而导致。虽然可以归因于儿童或青少年早期的生活经历,但不能简单地将所有犯罪行为都归咎于童年经历。有些人在成年后才开始犯罪,与其童年经历并没有关系。

当然,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都会在儿童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如果一个小孩在童年时期遭遇了诸如同伴排斥、不当的教养、校园暴力、网络安全等风险因素,将会助长其反社会行为或犯罪行为。

反之,如果这个小孩在家庭中感受到充满爱、温暖、支持性的教养方式,对学校的满意度高,有着正常的智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清朗的环境中成长。这些保护因素则能有效地提升儿童的心理弹性,避免犯罪或成为一名反社会行为者。

在这个版本中,还增加了如心理弹性、道德推脱、勇气管理等心理学概念的内容。三元精神病态模型、暗黑三人格、网格欺凌模型也都有详细的介绍,在“热门话题”“研究重点”栏目中都有涉及。

纵观,这本书的另一大特色还在于——以关注心理学为核心,同时也阐述了其他学科在犯罪研究中的贡献,并尊重其研究成果,提示读者在看待问题时不要囿于一角。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