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刘慈欣:总要有人敢去做这样的梦
科幻作家刘慈欣:总要有人敢去做这样的梦
“谁也不知道未来什么样,但总要有人敢去做这样的梦。”
在近期结束的2024年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上,改编自科幻作家刘慈欣同名小说《地球大炮》的科幻短片首次亮相。经典的语录与震撼的画面交相辉映,将观众带入充满科幻感的未来世界。
乘着想象的翅膀,科幻将抵达怎样的未来?日前,在与新华社记者进行的一场访谈中,担任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院长的刘慈欣进一步阐释了有关科幻想象力的底层逻辑。
“一切都是需要想象力的”
本屆科幻大會期間,年過六旬的劉慈欣很忙,與科幻相關的話題與疑問集中匯向這位中國科幻界的代表人物。
出生於1963年的劉慈欣,曾在山西的一家發電廠任計算機工程師,於20世紀90年代開始發表科幻作品。其發表的中篇小說《流浪地球》,想象在太陽毀滅之際人類奮力尋找適宜生存的家園;隨后發表的小說《三體》以更加奇特大膽的想象引領讀者探索地外未知文明。后者獲得科幻文壇最高榮譽“雨果獎”,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曾向他的數千萬粉絲推薦這本書。
許多讀者對《流浪地球》中人類面對太陽危機時的避難所“地下城”滿懷好奇。劉慈欣表示,未來真正建造出的“地下城”和我們現在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它不一定是封閉的,可以很廣闊。“人類最需要建‘地下城’的地方,可能在月球、火星上。在那裡,‘地下城’可以有效阻隔太空中的強輻射,同時營造可以呼吸、溫度適宜的環境。”劉慈欣說。
劉慈欣認為,科幻是基於科技的想象,而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不少科幻小說中的場景正在逐步成為現實。例如在科幻想象中,人類可以實現“腦聯網”,將大腦與外部世界甚至其他大腦相連。而當下現實中,腦機接口技術已經可以使截癱患者用意念控制光標移動。在劉慈欣看來,當人類借助腦機接口技術百分百識別、儲存大腦中的信息,再將其送入計算機——這就是數字化生存。
科幻源自對前沿科技成果和科學發現的理性拓展,不斷“點燃”人們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而技術革新也正改變著科幻的內涵和外延。《2024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預測,創新技術對科幻產業的影響將進一步顯現,科幻與未來產業深度融合,有望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助益。
“新質生產力本身要有很強的創新因素,而創新則需要我們有開闊的視野、活躍的思維。這一切都是需要想象力的。”劉慈欣說,“希望未來科技的發展能夠讓人類建設一個更美好的地球,同時也能夠讓人類開拓更大的生存空間。”
“中国成为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国家”
《三体》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在全世界传播,《流浪地球》系列电影海外上映收获好评,以《地球纪元》《第一序列》为代表的中国科幻网络文学作品被收录至大英图书馆的中文馆藏书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幻作品“出海”,中国科幻“走出去”步伐加大。
“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让中国成为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国家,促进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快速成长。”刘慈欣说,快速发展中的中国也在文化上吸引了世界目光,未来中国科幻将输出到世界更多地方。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举行刘慈欣签售活动吸引众多科幻迷。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依托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国际传播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联合研制的《中国科幻海外传播报告(2018-2023年)》显示,中国科幻作品海外搜索热度和相关主流媒体报导数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科幻正在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从动画版《三体》到腾讯视频的国产剧集《三体》,再到今年3月上线的奈飞版《三体》,由科幻小说《三体》改编的影视剧和动画作品频频引发海内外关注。
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联合腾讯企鹅有调共同研制的《“三体”IP出海观察报告》显示,近八成海外受访者在看完原创国产电视剧《三体》后想了解中国,最想进一步了解的是“中国的文化旅游”和“中国历史”。
图为《三体》日语译本。 新华社记者 王皓 摄
对于《三体》在海外收获如此多的关注,刘慈欣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三体》把人类和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描述”。在广阔的宇宙中,人类是一个很小的存在。“共同面对未来危机与挑战”的设想,超越了文化和国家,引发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共鸣。
“大家从中看到了一种超越个人,甚至超越国家、文明、文化的人类存在的命题,以及我们共同面对的人和宇宙、宇宙间可能存在的智慧文明的这样一种关系,吸引大家的应该是这些因素。”刘慈欣说。
“把目光投放到整個人类文明的尺度上”
自上世纪20年代“科幻小说”这一概念兴起以来,百年来科幻文学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在刘慈欣眼中,科幻小说是面向未来、面向更广阔时间空间的文学题材,要“能够给人带来想象力的愉悦感,让人领略未来和宇宙的各種可能性”。
2023年12月1日,“建发·三体沉浸式艺术展”在四川成都开幕。图为展品三体战舰“自然选择”号模型。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对于想要从事科幻写作的人群,刘慈欣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尽可能使自己的思想变得开阔一些,不要只局限于周围的事物和个人的喜怒哀乐,应该把目光投放到整個人类文明的尺度上,把它作为一個在宇宙中的存在,去思考其前途和未来。”
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90后”中国作家海漄凭借《时空画师》获得“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将这项荣誉颁发给海漄的,正是刘慈欣。“他很年轻,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很期待海漄未来的发展。”
科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幻创作力量特别是青年创作人才数量迅速增加;青少年对科幻的兴趣愈发浓厚,科幻影视文学作品、科幻文旅等深受青少年喜爱;科幻产业结构从阅读、影视、视频向游戏、文旅等持续扩展……
4月27日,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在北京开幕。图为当日小朋友在科幻嘉年华现场体验VR游戏。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最新发布的报告显,2023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达1132.9亿元,科幻阅读、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科幻文旅等典型业态加速增长,科幻产业迎来黄金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