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与治理研究
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与治理研究
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它不仅影响着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还可能对企业的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造成误导。本文从会计信息不对称的定义出发,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会计信息不对称指企业管理者、会计人员和外部信息需求者掌握企业会计信息的程度有所不同。首先,企业管理者往往不直接接触原始的会计信息,并且不能实时监督对会计信息的处理情况,因而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了解程度不如会计人员深。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不对称,指债权人、股东等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信息的程度不如内部管理者和会计人员深。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从企业间接获取会计信息,而企业呈现给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待商榷。会计人员接触的是第一手会计信息,因而他们对会计信息的了解早于企业管理者和外部信息需求者。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管理者获取会计信息的速度仅次于会计人员。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取会计信息的时间最晚。在一般情况下,内容上的会计信息不对称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会计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委托代理关系的出现
委托代理关系的出现,是产生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前提条件。股东、经营者、内部员工的关系错综复杂。委托人和代理人所处的不同层次,决定了他们对于同一会计信息的不同掌握程度。尽管委托人会想方设法使代理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然而代理人对实际状况的了解毕竟比委托人多。委托人和代理人都希望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他们之间天然地存在利益冲突。
会计要素计量属性的选择
在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中,最容易导致会计信息不对称的是历史成本。历史成本原则指的是,企业的资产按照取得或构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或者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实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计量,在后续期间不对其价值进行调整。市场对于资产价值的评价是不断变化的,企业提供给财务信息使用者的财务信息具有滞后性。这种现象必然导致会计信息不对称。
会计信息的专业性要求
参差不齐的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导致会计信息不对称。并不是所有的财务报告使用者都具有判断和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即使财务报告出现错误,辨别能力不足的使用者也可能会选择相信和使用这些信息,最终导致决策失误。另外,虽然有些会计信息本身是准确的,但是财务报告使用者在某些环节错误地理解了这些信息,这也是导致会计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会计信息不对称的不良影响
误导外部信息使用者
外部信息使用者获得的往往不是原始信息,而是经过加工的信息,因此他们不能了解到企业的真实状况。比如,某公司本年度亏损且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却对外刻意隐瞒,外部信息使用者在被隐瞒的情况下进行决策,后果可想而知。
损害公司的利益
如果管理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刻意隐瞒企业的真实发展情况,那么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会计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企业最终也会偏离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管理层擅自动用企业资产谋求私利的行为必然对企业产生不良影响。
引发企业之间不当竞争
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容易导致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一些企业试图通过人为粉饰财务信息骗取投资者的信任。一旦一家企业以这种非法方式牟利,其他企业就可能会争相模仿,最终导致市场资源浪费。
减少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措施
完善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准则的强制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行为产生约束力。加强会计准则建设,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对企业施加外部约束力,可以有效降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同时,随着会计电算化、ERP的推广,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越来越高,人为错误越来越少。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
完善审计制度
应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完善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审计制度,通过审计约束企业的不当行为。注册会计师作为第三方,独立于企业之外,较少受管理层的约束。注册会计师应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检验企业的财务报告是否真实,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减少会计信息的不对称现象。
加强道德建设
道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个人乃至社会的影响是深刻的。诚信是委托代理关系得以存在的根本保证。如果企业对外提供虚假信息,那么管理者应承担主要责任,相关会计人员应承担间接责任。加强道德建设,可以从根源上遏制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除了加强道德建设,还应完善惩罚机制。对那些不遵守行业规范、不诚信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必要的惩罚,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将道德建设机制和惩罚机制有机结合,来遏制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对利益相关者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国家正在通过相关法律法规限制企业的不正当行为。监管者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应捍卫获得真实信息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