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预见2035:广深成渝红线之下“大象起舞”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预见2035:广深成渝红线之下“大象起舞”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1017A02GLV00

近期,包括天津、南京、广州、深圳、成都等多个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依次获批,实现“多规合一”。新版总规对城市精准定位,对耕地、生态、城镇开发等提出明确要求,如广深定位为全国性经济中心、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地。

新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密集发布。近日,包括天津、南京、广州、深圳、成都等多个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依次获批。

新版总规不只对城市精准定位,还对耕地、生态、城镇开发等提出明确要求。我们以珠三角广深、西南成渝为例,来看看“多规合一”背景下,重点城市如何“摆正位置”。

从“规划打架”到“多规合一”

2018年机构改革前,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分属不同部门,资源生态保护又分属另外若干部门。由于部门数据不一致,管理就会发生冲突。例如,土管认定为荒地的,林业可能认定为林地。由于调查技术标准不统一,规划只要落地,就会发生冲突,而且难以协调。

自然资源部成立后,职责之一就是负责编制国土空间规划。2019年初,《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将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统一,实现“多规合一”——这是本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之“圭臬”。

从“规划打架”到“多规合一”,折射出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变化。改开以后较长时期内,国家先后提出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战略。独立经济学者,土地问题专家黄小虎认为,“这是一个全面开花、你追我赶的格局”。

这一阶段的核心指标是GDP和财政收入,具体路线是农业保底,城市优先,农村、环境和生态让路。这样的发展态势下,提出国土空间合理布局,实施规划用途管制,地方是很难接受的,“不要说保护环境生态,就是保护耕地,保农业这个饭碗,都阻力重重”。

GDP区域竞赛刺激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然而,光鲜亮丽成绩单也付出不少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中西部地区农村凋敝等。“渐渐地,片面追求经济速度和城市优先的路线走不下去了”。十七大前后,主体功能区概念被提出,并纳入国家中长期规划。

彻底的变化发生在十八大后。“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的提法仍然保留,但内涵已大不同——不再以速度为中心,而是突出质量,强调保护环境生态,强调农业农村优先了。如此背景下,自然资源部主导的新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水到渠成”。

国内空间规划体系要求下级规划落实上级规划的导向十分清晰。9月底召开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年会披露,目前已有31个省级规划得到批复,超过84%市县总规批复实施。今年以来,重庆、天津、南京、广州、深圳、成都等重点城市2035年版规划依次获批。

成渝跻身国际交通枢纽

各地总规中最受关注的自然是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以大湾区双子星广深为例,广州被赋予10项发展定位(6项性质、4项功能),其中,“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性门户”“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地”等5项为首次新增。

深圳被赋予8项发展定位(4项性质、4项功能)即“经济特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挥“全国性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开放门户、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地”功能。深圳在一线城市中独有的“全国性经济中心”在上版总规中也有体现,而“现代海洋城市”为新增。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认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表述的延续,体现深圳在全国经济版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深圳首次被赋予“现代海洋城市”的使命,有助于强化国家在南海及更广阔海域的影响力,支撑海洋通道建设,深圳优质山海资源将发挥潜能。

相比前版,广深定位均得到提升,“全国、国家、国际”等表述高达11处。例如,广州、深圳跻身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此外,广深共获两大新定位: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地——广深组团同步发力,将为湾区注入强劲动力。

广深是历史名城和新兴城市的典型,这也让两地定位功能出现分化。历史文化名城和科教文化中心,体现广州特色;全国性经济中心、对外开放门户则彰显深圳崛起。在未来愿景中,广州的“中心型世界城市”与深圳的“现代化强国的城市典范”,相得益彰。

相比上一版总规,重庆依旧是“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依旧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两地也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好消息是,两地新添了不少“名头”,这反映出过去十来年,城市发展的优势项。

细分来看,成渝分别由“综合交通枢纽、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升级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且都升级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城市功能中,成渝分别新增“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创中心”。这意味着,西南双雄枢纽地位更稳固,科创、制造将引领西部。

深圳人口城建预期增幅小

“多规合一”落定同时,《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定调,“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成为地方政府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三条红线。重点城市2035版总规中,“地和人”,都有了指导线。

“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是国家批复文件中,对所有重点城市的首要要求。作为约束性指标之一,城镇开发边界“限制城市无序蔓延,保护城市外部开放空间,实现更高密度、更紧凑发展”。

新版总规中,广州、深圳、成都城镇开发边界面积分别控制在2135平方千米、1130.74平方千米、2361.2平方千米以内,与2022年建成区面积的比值分别为1.56、1.18、2.22;重庆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1.3倍以内。

截至去年底,广深成渝常住人口分别为1822.7万、1779万、2140.3万、3213.3万,新版总规中四地2035年常住人口分别控制在2200万、1900万、2400万、3600万。深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人口预期增长规模最低,显然与其城市面积小以及接近100%的城镇化率有关。

虽然城镇边界面积受约束,但中心城区扩容成潮流。对长期缺地的深圳来说,新版规划可谓雪中送炭——深圳将布局差异化发展的12个中心和12个节点;成都提出“双核一区双轴多点”空间结构,“双核”老城中心和天府新中心,加上“一区”中央活力区,被定位为城市中心。

广深成渝总规中均强调“区域协调”这个关键词,深圳、成都提出强化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事实上,这四个城市的发展前景——包括广州和重庆绵长的经济之争——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区的成色。

新中国成立后,广深成渝等地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空间规划作为主要的治理工具,始终响应和引导着这些超大城市的城镇化进程——对于所有重点城市来说,未来十余年,都将是与新版空间规划“磨合共进”的时期。预见2035,前途光明,路途遥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