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蛇年话蛇药:探秘传统中药中的蛇类奇珍
【科普】蛇年话蛇药:探秘传统中药中的蛇类奇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既是灵动的象征,也是世界医药宝库中重要的药材。从蛇体入药到以"蛇"为名的草药,这些自然馈赠在千年医典中熠熠生辉。
蛇体入药:祛风通络的灵物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蛇类"主风痹,通经络",其药用部位包括蛇肉、蛇胆、蛇蜕等,功效各异。中药材中通常用到的毒蛇有蕲蛇、乌梢蛇和白花蛇等。白花蛇为眼镜蛇科银环蛇的幼蛇,除去内脏,盘成圆形黑白相间,以头尾齐全、干燥、色泽明亮、盘小者为佳。此蛇归肝经,《开宝本草》指出白花蛇性味甘、咸,温,有毒。蕲蛇是五步蛇去头、鳞,切成寸段干燥而成的中药材。也有精细加工后分为"祁蛇"与"祁蛇鲞"两种,前者系将蛇腹剖开除去内脏,原条盘成盘状烘干,后者去净内脏,用竹片撑开盘成圆形,以炭烘干。其性味甘、咸、温,入肝经。《雷公炮炙论》认为蕲蛇:治风,引药至于有风疾处。《本草纲目》曰:能透骨搜风,截惊定搐,为风痹、惊搐、癞癣、恶疮要药,取其内走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也。乌梢蛇又名乌蛇、黑梢蛇等,全蛇可入药,性味甘、平,归经入肺、脾、肝经。
蕲蛇、金钱白花蛇、乌梢蛇共同功效皆有走窜、均能祛风、通络、止痉,内外风毒壅滞之证皆宜,尤其善于治病久邪深者,临床用于风湿顽痹关节疼痛、肌肤麻木、筋脉拘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肝风内动如癫痫抽搐痉挛、长年的头痛、破伤风、麻风疥癣、皮肤湿疹常年累月瘙痒、瘰疬恶疮等。用法用量3~6克,或者研粉吞服1~1.5克。作用以白花蛇最强,蕲蛇次之,乌梢蛇最弱;且白花蛇与蕲蛇均有毒性偏温燥,用量较小,而乌梢蛇性平无毒力较缓用量大。白花蛇、蕲蛇属于温热药物,注意阴虚内热者或者因为血虚而导致的风证忌用,对蛇类过敏反应的忌用。
此外还有一种蛇类中药叫蛇蜕,蛇脱下来的干燥外表皮,其性味咸、甘、平,无毒,归肝经。功能主治祛风、定惊、解毒、退翳。临床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翳障,喉痹,疔肿,皮肤瘙痒。用法用量 2~3克,或研末吞服0.3~0.6克。当然它的功效远不及上面的蛇体,皮肤病治疗中运用较多。
蛇胆,其性凉,味苦微甘,具有祛风除湿、清凉明目、解毒去痱的功效。所有的蛇胆都可入药,特别是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五步蛇、蝮蛇的胆。但因生蛇胆中可能含有寄生虫,如果要服用,需将蛇胆蒸食。临床上极少使用蛇胆入汤剂治病,也不敢随意使用。一般都是中成药中含有少量蛇胆成分,如蛇胆川贝枇杷膏,外用的蛇胆花露水。
除了临床治疗时使用蛇类药,平时老百姓经常会用蛇泡酒,各种蛇酒千奇百怪,有的配伍其他中药材以治疗风湿骨痛为主。大多方法是整蛇浸泡在酒内,其有效成分析出很少,主要起效的还是白酒,因为酒精作用引起肝损伤的案例也不少。
以"蛇"为名的草药:自然界的祛疾妙品
中医药典籍中,许多草药虽非蛇类,却因形似、效奇或传说而得名"蛇",成为祛病疗疾的良方:
1.蛇床子:"蛇床"之名源于其生长环境——常生于蛇虫出没的阴湿之地。其果实蛇床子性温味辛,归肾经,被誉为"外阴圣药",可燥湿杀虫、温肾壮阳。《本草纲目》载其"主男子阴痿湿痒,妇人阴中肿痛",现代多用于湿疹、阴道炎等皮肤病,如蛇床子洗剂便是。
2.蛇莓:野生于田埂路旁,果实鲜红如蛇目,故得名,往往被误认为草莓或覆盆子(树莓)。全草入药,性寒味甘苦,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可治热病惊痫、咽喉肿痛,外用治蛇虫咬伤。民间谚语云:"蛇莓满地红,解毒有奇功。"
3.蛇六谷:魔芋块茎形似蛇头,别名"蛇头草"。其性寒味辛,化痰散结、行瘀消肿,现代研究证实其富含葡甘聚糖,可降脂通便,是抗癌食疗的佳品。
4.白花蛇舌草:叶片细长如蛇信,花朵洁白似星点。此草药性凉味苦甘,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为抗癌"南药"代表,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及多种肿瘤。
5.蛇根草:分布于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具有祛痰止咳,活血调经之功效。主治咳嗽,劳伤吐血,大便下血,妇女痛经,月经不调,筋骨疼痛,扭挫伤。
蛇年话蛇药,不仅是追溯传统医学的智慧,更是对自然与生命关系的深刻领悟。从蛇体入药到"蛇"草药,这些承载着先民经验的珍宝,正通过现代科技的诠释焕发新生。正如《周易》所言"天地变化,草木蕃",蛇药文化亦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着祛疾延年的传奇。
注:本文所述草药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请勿自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