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木乐镇:从家庭作坊到服装产业集群的华丽蜕变
广西木乐镇:从家庭作坊到服装产业集群的华丽蜕变
在广西东南部的桂平市,有一个闪耀的经济明珠——木乐镇。这个总面积87平方千米的小镇,凭借着纺织服装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崭露头角,书写着一部产业发展的传奇史。
产业的萌芽与初步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是木乐镇纺织服装产业的起点。那时,木乐镇家家户户都投身到服装生意中。打板、裁剪、车缝、销售于一体的家庭式制衣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种家庭作坊模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充分利用了家庭劳动力,成本低且经营灵活。居民们看到市场上皮革产品的空缺,便跨地区购回原料,利用家庭脚踏缝纫机和家用剪刀,从简单的车补衣服转向生产成衣,皮衣、风衣、休闲裤等产品成为他们涉足服装行业的敲门砖。在那个时期,玉林、柳州、南宁以及广东的“扁担队”商人纷纷前来收货,他们挑着扁担挨家挨户寻找成衣,一旦发现现货,便立即收购。这一情景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木乐镇家庭作坊生产的服装已经具有一定的市场吸引力。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早期从业者的故事令人动容。像刘达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买布时裁缝们需要眼力好、手速快地抢购布料,制衣人手不够时全家上阵,甚至未满十岁的孩子都要参与到脚踏缝纫机的操作中。这种全家参与的生产模式,虽然辛苦,但却为木乐镇服装产业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凭借着勤劳和对商机的敏锐捕捉,在服装行业尝到了“甜头”,也让木乐镇的服装产业开始在周边地区小有名气。
产业链的形成与完善
经过多年的发展,木乐镇逐渐形成了从纺纱、织布、印染到绣花、织罗纹、松紧带制作,再到设计、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这种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市场需求的推动和当地从业者不断探索下逐步实现的。产、供、销的无缝对接,使得木乐镇的服装产业在成本控制、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上都有了保障。目前,木乐镇拥有纺织服装企业5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11家,服装行业有效注册商标473件,自主品牌108个,服装年产量达3亿多套,产品销往欧美、东南亚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完整的产业链带来了多方面的优势。首先,在成本方面,各个生产环节都在本地完成,减少了运输成本和中间环节的加价,使得产品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其次,在生产效率上,由于各环节之间距离较近,沟通协作方便,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最后,在产品质量控制上,整个产业链在本地,便于企业对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生产出高质量的服装产品。
企业的成长与转型
李林辉是木乐镇企业发展的典型代表。1993年,他从小体量的校服生产起步,开档口、建公司,慢慢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李林辉秉持着“市场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的理念,随着市场的变化,他将目光投向了篮球服、足球服等运动服装领域。如今,他的产品能够精准地链接到全国市场,甚至远销德国、意大利等国家。李林辉的企业成功转型,得益于他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和不断开拓市场的勇气。在转型过程中,他注重产品研发和工艺改进,逐步往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智能化手段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进而提升品牌竞争力。
“80后”潘永聪是当地的“创二代”,他从父亲手中接过服装生意后,展现出了与父辈不同的经营理念。他看到了数据化管理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于是购地扩厂、深造学习、调整发展战略、建造数字化工厂,打通线上线下的热销渠道。这种数字化转型让他的企业品质提升了几个档次,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青睐。2019年,他的企业全年产量达300万套件,国内外占比各一半,销售额7500万元。潘永聪的成功,反映了新一代企业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果敢行动,他们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的服装产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带动
木乐镇的纺织服装产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于当地群众来说,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例如,四合村脱贫群众曾勇芳,以前在广东省的服装厂务工,现在回到木乐镇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的帮扶车间,从事质检员工作,月均工资约4000元。她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庭。像曾勇芳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3.2万农村劳动力、1854户脱贫户摇身一变成为现代产业链上的工人,实现了稳定就业。这种就地就近就业模式,不仅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还对当地的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产业的发展还激发了当地的创业活力。桂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木乐户籍创业者提供了创业担保贷款,近两年为18名创业者申请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共180万元。在就业资金扶持、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等稳岗纾困政策下,2021年建成的木乐镇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目前已吸引30多家企业进驻,使用标准厂房26栋,为7000余人提供稳定岗位,其中脱贫户108人,被评为“自治区级示范性贫困县农民工创业园”。就业与创业的联动,进一步拓宽了就业空间,让木乐镇的经济发展更加充满活力。
产业的智能化升级
桂平市纺织服装产业园在建设过程中,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集聚式发展,走“智能制造”道路。新的产业园同步建设研发中心、检测中心、面料生产、染整处理等配套设施,这些配套设施为企业推广智能设备和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服装重点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排版技术应用率在90%以上,智慧吊挂系统、数控技术应用率在60%以上。从“会制衣”到“慧”制衣,智能化升级让木乐镇的纺织服装产业插上了“技能人才之翼”。
产业的智能化升级离不开高技能人才。有着30年服装制版技术经验的“老师傅”黄永红,跟随招商引资进驻的威驰个性化服装定制公司来到木乐镇,他带领的设计团队有20人,大部分是返乡就业青年。在承接大量服装订单时,虽然引进了热转印、激光机等国内外先进设备,但如果没有技术过硬的人才,订单很难按时交付。高技能人才在技术上的“传帮带”,普遍提升了工人技能,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优势。同时,当地还通过举办缝纫工技能比赛等活动,挖掘和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并且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工作,为服装企业输送更多技术能手,保障产业智能化升级的持续推进。
电商助力产业升级
木乐镇的服装产业借力电商实现了高速发展。目前,该镇日均寄递量3万票,电商销售年均超5000万套,从事电商销售人员超3000人。木乐镇的纺织服装产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发展,具备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这为电商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众多的自主品牌和丰富的产品种类,吸引了大批消费者,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服装电商行业。
2018年之前,木乐镇只有邮政、中通、圆通、申通4个快递网点,寄递量每月只有几百件。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加上广州快递行业竞争激烈,一些像许可宇这样的快递从业者开始在木乐与广州之间跑“快递黄牛”,日件量从70票上升到上千票。但这种模式存在诸多问题,经过市邮政管理局会同相关部门联合执法和规范,木乐快递网点发展到12家,快递链条打通后,电商寄递成本降低,吸引了更多木乐年轻人回乡创业。
李德成是从广州回乡发展电商的典型代表。他看到木乐服装产业发展的优势,将重心从广州转回木乐,在木乐做电商不仅省了仓库租金,而且拿货方便,每天发出的快递能保持在100多票。还有对克公司的李坚信,他通过拓展跨境电商平台,成功链接更大的海外市场,接到许多欧美国家的订单,目前公司服装电商销售量已占到整体销售的40%。这些案例都充分说明了电商给木乐镇服装产业带来的巨大机遇和变革。
产业延伸与新业态发展
随着产业升级,“产业带+跨境电商+供应链”模式在木乐镇蓬勃发展。2022年3月启用的木乐镇电商孵化基地,共带动200多家企业、约3000人从事跨境电商和直播带货工作,上岗培训5000人次。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将木乐镇的服装产品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木乐镇的服装能够直接销售到全球各地,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同时,直播带货等新兴营销方式也让消费者更加直观地了解木乐镇的服装产品,增强了产品的吸引力。
规模庞大的务工人员在小镇流动,也带动了当地附属行业的发展。依托服装产业发展起来的餐饮、酒店住宿、家政等附属行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近2万人。木乐镇还开展了饮食类、美容类、家政类培训班18期,中西式面点师、美发美容师、家政员等培训合格630多人,提升了农民务工能力。这些附属行业的兴起,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还形成了一个围绕纺织服装产业的多元经济生态,进一步促进了木乐镇的经济繁荣。
政府政策与产业发展
桂平市对木乐镇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政府聚焦“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发展思路,集中力量培育发展纺织服装成为千亿元产业。例如,桂平市纺织服装产业园区总规划1.5万亩,于2020年5月正式启动,项目总投资75亿元,分三期建设。目前一期启动区正在建设中,预计在2025年底基本完成。政府通过规划产业园区,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扶持产业发展。先后推出“双百双新”、上规入统奖励以及千企技改、电力交易扶持等政策,这些政策在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企业来说,这些政策激励了他们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品牌建设。例如,在政策扶持下,像中健公司这样的本土企业得以扩大规模,从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300余人,全国代理400多家,并且在兴建新的智能工厂,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木乐镇的纺织服装产业从家庭作坊起步,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完整产业链、众多知名企业、智能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电商和新业态蓬勃发展且带动大量就业的产业集群。在政府的有力支持和企业、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木乐镇正朝着打造全国乃至华南最大的休闲运动服装生产基地的目标迈进,这个“服装小镇”必将释放出更加强劲的经济活力,书写更加辉煌的产业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