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子的功效与应用:从传统到现代的多重价值
五倍子的功效与应用:从传统到现代的多重价值
五倍子,味酸,性平,归肺、肾、大肠经。为倍蚜科昆虫角倍蚜或倍蛋蚜在其寄主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等树上形成的虫瘿,其寄主植物分别参见盐麸子、膏麸杨根、红麸杨条。古籍记载有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止血,解毒的功效。
1. 收敛固涩:用治自汗、盗汗症,可与五味子、浮小麦等同用;久泻久痢,常与诃子、五味子同用。本品功专收敛,从而达到固精止遗,收敛止血,固表止汗,涩肠止泻等功用。可用治遗精,滑精,崩漏,便血,痔血等病证。外用又能用治湿疮流水、溃疡不敛、疮疖肿毒、肛脱不收、子宫下垂等,可单味或配合枯矾研末外敷或煎汤熏洗。
2. 敛肺止咳:对于久咳不止、肺虚喘息等症状,五倍子能够收敛肺气,起到止咳平喘的效果,常与藕节、白等同用。
3. 止泻止带:五倍子能够固涩大肠,用于治疗腹泻、痢疾以及带下病,帮助恢复肠道正常功能。
4. 清热解毒:五倍子能清热解毒,对于热毒疮疡、湿疹瘙痒等皮肤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 驱虫杀虫:五倍子中的成分对于一些寄生虫具有驱杀效果,可用于驱除肠道寄生虫。
6. 抗菌抗炎:现代研究表明,五倍子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和抗炎作用,能够帮助治疗感染性疾病。
7. 促进伤口愈合:五倍子的收敛性和抗菌性使其成为促进伤口愈合的良好辅助手段,可用于烧伤、烫伤等创面护理。
五倍子的偏方选方:
1. 五倍子填脐方:五倍子1个,研末为丸(面糊)如绿豆大,纳入脐中,料布固定。《中医临床验方集》
功效:主治小儿腹泻,大便清水。
2. 五倍子散:五倍子5克,用普通食醋将五倍子调成膏状,于睡前敷贴脐中,以布带固定勿使脱落,次晨取下,连用4夜为1疗程。若脐周红、痒重者可停用。《中医杂志》
功效:主治小儿自汗或盗汗,汗出以头汗为多。
3. 五倍子方:五倍子7个,芝麻油200克,五倍子研末,拌入芝麻油,熬至一半,布绞去渣。搽患处3~4遍,勿以水洗。
功效:适用于软疖。
4. 大黄五倍子膏:生大黄3份,黄柏2份,五倍子1份,芒硝1份,上药共为细末,过120目筛,加凡士林配成30%的软膏备用。常规消毒皮损部,按皮损面积大小将药膏平摊于纱布或麻纸上约0.2厘米厚,贴敷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日换药1次。《中医杂志》
功效:主治带状疱疹。
5. 五倍子方:五倍子3克,五倍子炒黄研为末,用唾液调匀,敷小儿肚脐上,3小时即可取下。
功效:适用于小儿夜啼。
6. 倍乌敷剂:五倍子3克,何首乌3克,将五倍子、何首乌研末,每晚1次,连用3~5次。《中医儿科学》
功效:主治小儿遗尿。
7. 治脚癣:五倍子15g,白矾10g,冰片9g,香油少许。将前3味中药研成细末,加入香油制成糊剂,涂抹于患处,治疗脚癣有很好的疗效。
8. 治糖尿病:五倍子500g,龙骨62g,茯苓124g。将以上3味中药研成细末,蜜制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丸,每日3次,3个月为1个疗程。
9. 治滴虫性阴道炎:五倍子15g,水煎冲洗患部。(《四川中药志》1979)
10. 治疮口不收:五倍子,焙,研末,以腊醋脚调涂四围。(《纲目》)
外感风寒或肺有实热之咳嗽及积滞未清之泻痢忌服,便秘、实热证者、孕妇、儿童慎用,不宜大剂量使用,日常用量煎服3~8g,过量用药可刺激口腔黏膜,引起肿痛、糜烂、溃疡,并刺激胃肠道,腐蚀胃肠黏膜,可导致疼痛、呕吐、泄泻或便秘。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