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1179万本科生面临就业困境!学历价值缩水,就业市场挑战加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1179万本科生面临就业困境!学历价值缩水,就业市场挑战加剧......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01804403_120899619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重要公告,在全国范围内新增8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9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总数高达2755个。这一重大举措将如何影响中国的教育体系和就业市场?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关乎每个人未来的重要话题。

近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于7月31日正式公示,全国范围内新增了8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9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总数高达2755个,这一举措无疑为高等教育版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若以常规招生规模估算,每个博士点年均招收约10名新生,硕士点则大约50名,此番扩容将直接带动硕士、博士招生规模预计膨胀至近10万人的增量。

这意味着,在原有18442个全国硕博授权点的坚实基础上,教育体系迎来了约15%的显著“扩容潮”。

回望过去十年,中国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令人瞩目,招生规模已从2014年的62万人激增至如今的130万人,实现了翻倍式增长。

面对这样的趋势,不禁让人忧虑,未来是否会出现学历价值相对稀释,甚至如某些极端案例所示,高学历人群面临就业困境,如同韩国街头博士生挤满奶茶店,或是中国台湾地区63名硕士竞相应聘清洁工岗位的景象,在内地重演?

高学历人才“就业难”与学位授权点的“大放水”,看似矛盾实则紧密相连,它映射出的是一个时代变迁下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现象。

这一现象背后,是教育资源分配、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全球就业市场变动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

它不仅是对个体职业规划的挑战,更是对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与就业生态的一次深刻拷问。

在这场不可逆转的时代大潮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学历扩招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998年的重大决策时刻,那时,国家高等教育迎来了首次大规模扩张的浪潮。

这一转折点始于经济学家汤敏的一纸建言——《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其中深刻阐述了扩招的五大缘由,尤为突出的是其对缓解就业市场紧张局势的独到见解。

面对国企改革浪潮下涌现的大量下岗工人与青年求职者之间的潜在竞争,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成为了一剂缓冲良药,为市场结构调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岁月流转,时至2024年,相似的问题再次浮出水面,且形势更为严峻。

当年度,超过1179万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众多学子难以觅得心仪之职,而未来的路途似乎更加崎岖——2025年的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1248万,后续的年度更是难以想象,旧愁未解,新忧又至。

在此背景下,研究生与博士生招生规模的扩张,似乎成了一种权宜之计,它像是一座桥梁,将学生推向了更为深远的学术海洋,同时也将就业的挑战暂时搁置了几年。

这不仅是对学生个体命运的重新编排,更是对整个社会就业生态的一种微妙调整。

回望1998年的扩招决策,扩大内需亦是其重要考量之一。

教育作为民生之本,其需求之旺盛无出其右,扩招因此成为撬动经济增长的杠杆,为经济目标的实现贡献了力量。

时至今日,学位授权点的扩容却显现出一些微妙的变化。

新获批的1924个硕士授权点中,不乏一些“二线”院校的加入,如台州学院、广西财经学院等,其学位的“含金量”不禁让人心生疑虑。

更令人关注的是,专硕、专博的迅速崛起,这些看似更具实用性的学位,实则常伴随着高昂的学费、有限的福利与漫长的求学之路,有的甚至还需学子自行解决住宿问题,这无疑为教育培训及周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其背后的教育本质与初衷却值得深思。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已不再是难题,传统的消费动力逐渐式微。

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新的共识与情感价值来驱动,那些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消费行为,正逐步成为市场的新宠。

从饭圈的狂热追捧到骑行圈的装备竞赛,再到日常生活中对名牌的追逐,无不透露出人们对于身份认同、情感寄托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

当这些小众圈子的消费逻辑被放大至整个社会层面,我们不禁要问:在追求高学历的过程中,是否也应当重新审视其真正价值与意义?

是否应该鼓励那些能够激发社会创新、增进人类福祉的学习与探索,而非仅仅为了消费而消费,为了学位而学位?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答案。

在中国社会的深层脉络中,教育无疑是凝聚着最广泛共识的基石。长久以来,高学历宛如一座耀眼的灯塔,指引着无数人将其视为通往成功与社会地位的必经之路。

这份根深蒂固的观念,即便历经风雨洗礼,依然坚韧不拔,使得教育培训行业即便面临重重压力,亦能如野火燎原,生生不息。

人们甘愿为那一纸或许并不如想象中“金光闪闪”的硕士学位买单,正是这份集体信仰的生动体现。

现实往往更为朴素。

在广袤的职场疆域里,高学历并非万能钥匙,众多岗位实则对技能与经验的要求远胜于一纸文凭,大专学历往往已足以胜任。

因此,当前研究生及博士生的扩招浪潮,其背后的逻辑似乎超越了实用主义的范畴,更多地是基于对当前消费动力不足现状的应对,试图利用社会对学历的普遍迷恋来激发新的消费增长点。

国家层面,自然乐见民众消费力的提升,但对于个体,尤其是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的家庭而言,面对教育投资时应保持清醒与审慎。

我们需深思:是追求内心真正向往的充实生活,还是仅仅满足于外界赋予的“光鲜”标签?

当高学历的光环无法直接兑换为更优质的就业机会时,那几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投入与巨额的经济成本,是否依然值得?

与此同时,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为我们揭示了另一条可能更为实际的路径——抢占蓝领市场的先机。

在南京等地,已有本科生乃至更高学历的青年才俊投身于装修等技能型行业,他们凭借专业知识与匠心精神,在高端市场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这不仅是对传统职业观念的挑战,更是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全新探索。

回望历史,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几次显著增长,均伴随着重大社会经济事件的发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压力,也为无数青年学子铺设了更高的平台。

但时至今日,面对学历贬值的趋势,我们应以更加平和与理性的心态去看待这一切。

最终,当我们勇于挣脱内心深处那张由外界期望编织的意义之网,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便能更加从容不迫地走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享受那份由内而外的舒适与自在。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观念的转变,往往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