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民家中藏明朝圣旨,传承19代拒绝上交,专家:绢帛不易保存需防潮防蛀
河北农民家中藏明朝圣旨,传承19代拒绝上交,专家:绢帛不易保存需防潮防蛀
河北邢台一位农民家中珍藏了一道明朝正统十二年(1447年)的圣旨,这道圣旨已经传承了19代。专家鉴定确认其为真品后,希望农民将其捐献给国家,但农民因祖传珍宝不愿上交。
在封建社会,皇帝就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皇帝还要给自己编一些诸如真龙天子、皇权天授的故事。而当时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很多自然现象,人类自然就无法解释,只好从迷信的角度来解释。就这样,皇帝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人们思想与实际中的信仰。
在古代,能够得到皇帝的亲自指示,那自然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比如大清入关之初,由于满人的统治起初很难得到汉人的支持,因此满清政权最初并不稳定。而且清朝起初几位皇帝还希望以满文化同化汉文化,在遭到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之后,满洲贵族终于意识到满汉之间的冲突对自己政权的影响。因此,从康熙皇帝开始,逐渐从自己做起,认同汉文化。
康熙皇帝
康熙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皇帝,他精通汉文,对于儒学经典,更是信手拈来。康熙还苦练书法,从自己做起,带动满洲贵族学习汉文化。那时候,他就常常书写儒学经典,来激励汉族的大臣们。而汉臣得到了康熙皇帝的手书,都会感激涕零,誓死效忠。
同样的,圣旨作为皇帝御赐,在古代也代表着最高统治者的青睐。一旦臣下得到圣旨,都会世代供奉,奉为祖传之宝。不过,那时候圣旨一般都书写在丝绸或者是绢帛上,这种材料很难长久的保存下来。因此,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圣旨,基本上都是清朝中后期的了。清朝初期的都很少见,如果有之前的,那就是国宝级的文物了。
清代圣旨
但是,2017年,河北邢台一位农民家中传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原来,这位农民家中祖传着明朝时期的一道圣旨。专家得到消息,立马到这位农民家里,希望一睹真颜。这位老农拿出宝贝来,专家鉴赏之后,根据上面的内容和印章,还有材质,最终确定确实是明朝时期的圣旨。专家如获至宝,希望农民将这件宝贝捐献出来,但是农民却一口回绝了。
原来,这道圣旨是他们家里传了19代人的宝贝。早在570多年前,老人的先祖得到了明朝皇帝御赐的这道圣旨,目的是奖赏他的儿子为官清廉。得到这件宝贝之后,老人的祖先立马就供奉了起来。十年浩劫时,这件宝贝差点被人拿去破坏掉。幸亏他们提前将宝贝藏在了村口的一个树洞中,才得以保存了下来。后来,宝贝被带回了家中,老人将他慎重珍藏起来。19代人悉心保管的宝贝,还要时代流传下去,也难怪老农不舍得拿出来捐献掉。
邢台农民家中珍藏的明朝圣旨
这道圣旨由楷书书写,材质为青黄两色绢帛。圣旨长约1.9米,宽约31厘米,上面写着“奉天诰命”四个大字。从后面的落款来看,圣旨颁布的时间是正统十二年,也就是1447年。年代久远,怪不得专家看到之后不舍得移开目光。
老人家族姓郭,在正统年间,老人的祖先担任户部主事。尽管那时候官场已经十分污浊,但是老人的祖先依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因此皇帝颁发了这道圣旨,嘉奖他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为官清廉,是众官员的榜样。而这道圣旨,实际上是颁发给他的父亲的。那时候,儿子获得奖赏,会一同奖励他的父母亲。如果儿子为官不正,他的双亲也会因此获罪。
圣旨局部
这样珍贵的宝贝,对于专家学者研究明朝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放在博物馆中,会让更多的人欣赏到那段历史。可是,老人一再强调,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自己实在不舍得将其拿出来。无奈之下,专家只好再次提醒,绢帛不容易保存,一定要防止潮湿的环境侵蚀,也要防止虫蛀,使得宝贝遭到破坏。老人一一应允。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到圣旨本身。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我们常常听到宣读圣旨的太监高声念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实际上,这里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一下。
电视剧中的宣旨场景
首先,这句话是从明朝时期才出现的。如果电视剧中所演绎的是明朝之前的年代,并且出现了这句话,那就是很显然的错误。明朝时期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而朱元璋是一介草民出身。在那个时候,人们都相信皇权天授,一个小小的贱民,怎么就能当皇帝呢?
换句话说,他当得了皇帝,难道别人当不了?为了避免政权动摇,朱元璋给自己编造了很多受命于天的传说。比如在桥洞中睡觉,有老者路过,发现他睡觉呈大字,头顶一根扁担,老者发现这不就是“天”字么。再观其面相,必非凡人。还有就是他说自己曾经做梦,梦见了一位神仙给了他一件宝贝,让他拯救世人。因此,他就是上天所选的那个人,他的皇位是上天所给的。所以,朱元璋给自己起了“奉天承运皇帝”这个大名,意思就是告诉天下人,他这个皇帝之位可不是随便得来的,别人没这个运气,就别想这个事儿了。
所以,所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的断句就不是电视剧中所演的,四个字四个字的断句。而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如此,才是正确的读圣旨的方式。
不管怎么说,得到圣旨都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光宗耀祖。所以郭老汉才会执意自己保存这道祖传宝贝,不舍得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