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闻一多求学清华园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闻一多求学清华园

引用
1
来源
1.
http://huanggang.zhongguolaoqu.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3&id=66859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创作和学术研究对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详细介绍了他在清华园的求学经历,展现了他在学术、艺术、社会活动等多方面的表现,以及他在五四运动中的思想转变。

1912年冬,刚满13岁的闻一多在家人伴送下,来到位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学校报到入学,被编入中等科一年级,从此开启了他在清华园的求学生涯。


清华学校校门。

清华学校始建于1911年3月,它是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办起来的。此前,1909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由外交部与学部共管,同年8月招收直接送美学生,并筹建游美肄业馆,选定清华园为校址。1911年3月肄业馆改称清华学堂,1912年10月更名为清华学校。

闻一多5岁入私塾,读《三字经》《幼学琼林》,也读《尔雅》与四书。稍后,在闻家新屋“春生梅阁”新办的“绵葛轩小学”读书,除了读诗云子曰,也学博物、算学、美术,开始接触新思潮。每天晚上,还随父亲闻廷政读《汉书》。这些基础教育对人的一生都有意义,闻一多从习美术而顺利地转攻学术,可以说这种童子功起到了不小作用。

1910年,11岁的闻一多到武昌,考入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校学习。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回浠水。1912年春,武汉局势逐渐平静,闻一多再次来到武昌,在民国公校读书,不久转入实修学校。这年夏天,闻廷政在湖北省教育司门前看到清华学校招生启事,说招收四名15岁以下的高小学生入中等科一年级,入学后学费膳费全免,八年后公费送美国留学,决定为闻一多报名。

清华学校在湖北省招生初试是在武昌举行的,科目有作文、历史、地理、算学、英文。闻一多的初试成绩平平,但一篇模仿梁启超文笔的《多闻阙疑》作文得到主考官赞赏,取得了复试资格。复试是在北京举行的,陪闻一多赴北京复试的是在北京国立工业专门学校读书的三哥闻家騄。一路上闻家騄教闻一多背了些英文单词,这个临时抱佛脚的办法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使闻一多“在规定鄂籍应取四名中,以第一名录取了”。后来,堂兄闻亦传、堂弟闻亦齐先后考入清华,人称清华闻氏三兄弟。


辛酉级中等科一年级学生于1913年时的合影。第四排左起第二人为闻一多。

按照学制,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的学生要到1920年方能高等科毕业,1920年为庚申年,按甲子系年的习惯,称为庚申级。闻一多所在中等科一年级的课程,分中、英两科,其中英文有读本、会话、文法、图画、算术、音乐、博物七类。闻一多的中文成绩名列前茅,但英文成绩不尽如人意。英文在清华学校是主课,为了打好基础,他不得不留了一级,入1921级,该级高等科毕业为辛酉年,故称“辛酉级”。


清华学校辛酉级中等科三年级学生合影。第二排左起第三人为闻一多。

在清华园,尽管学校的课业非常繁重,闻一多始终严于律己、勤奋好学,一直保持着主人翁的气魄和民族的自豪感,对那些“旅客式的学生”等候出洋的倾向十分不满。

1913年11月,闻一多与湖北籍同学何钧共同倡议,在辛酉级发起成立了“课余补习会”(1914年9月改为“中二级会”),“磨砺道德、交换智识而联络感情”,他被选为副会长(1914年12月被推举为级长兼会长),成为同学们认为可以信赖的人。三个星期后,经民主推选,他担任《课余一览》主编。这是他第一次编辑刊物,时年14岁。其《名誉谈》等习作就刊登在《课余一览》上。


1916年清华学校辛酉级学生合影。第三排左起第二人为闻一多。

清华学校在周诒春担任校长期间,十分注重学生辩论演说训练。闻一多作为辛酉级的主辩或助辩,先后参加了“今日中国小学校能否有读经”“国家富强在政欤抑在人欤”等主题辩论会,并获得胜利。在反对“二十一条”活动中,辛酉级举行“演装国会”,摹仿议会进行辩论,闻一多充任国会主席。1917年10月底,闻一多被辛酉级推为代表,参加全校性的国语演说辩论团。演说辩论的频繁举行,使得青年闻一多不仅锻炼了口才,也增强了历史责任感。


1913年闻一多在清华学校演出《革命军》,饰革命党人(右一)

1913年12月,参加清华学校趣剧《打城隍》演出。图为《打城隍》剧照。前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饰差役。

在课外活动中,闻一多最早表现出兴趣的是戏剧编演。1913年11月15日,辛酉级在全校首届戏剧竞赛中荣获第二名的《革命军》(又名《武昌起义》),便是闻一多与贾观林等人合编而成。闻一多在剧中饰宁死不屈的革命党人,演出后还拍了一张剧照作为留念。此后,闻一多还在趣剧《打城隍》中扮演差役;在《两仆记》中饰演律师;在《兰言》中男扮女装,饰主角伍澹阶的母亲。1916年9月,他被提名为清华“游艺社”副社长,推出新剧《都在我》《鸳鸯仇》。1919年1月,游艺社改名为“清华新剧社”,闻一多任副社长兼编演部总经理。在北京最大的剧院前门外第一舞台演出《我先死》《巾帼剑》《是可忍》《得其所哉》等剧目,效果颇佳。闻一多的才华在这些演出中得到展现,也为他日后形成戏剧观奠定了良好基础。


1917年辛酉级中等科毕业,级里决定编辑出版纪念刊《辛酉镜》,闻一多(后排倚树者)被推任编委。图为全体编委合影。


美术社全体成员合影。三排右三戴眼镜者为闻一多。

闻一多从小就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来到清华后,因为得到擅长白描和石膏像的美籍教师司达尔等人的影响和鼓励,绘画兴趣越来越浓。1914年夏天,闻一多参加了司达尔组织的校外写生团。1915年6月,清华组织三育成绩评比,辛酉级在全校中成绩最优,而闻一多更突出,“以图画冠全级,奖景画一幅”“所选到巴拿马展览会”。闻一多的美术才能,受到学校的重视,被指定为《清华周刊》《清华年报》《清华学报》编辑,《辛酉镜》总编辑。他早期的文章《二月庐漫纪》和新诗陆续刊载在《清华周刊》上。他还是学校图画特别班的积极分子。1919年9月,他参与发起成立美术社,并被选举为书记。美术社的活动,提高了闻一多绘画水平,也为他赴美留学选择西洋美术埋下伏笔。


1919年7月29日上海《申报》刊登的全国学生联合会部分代表的照片。后排右起第三人为闻一多。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闻一多夜不能寐,挥笔抄录岳飞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以表示驱逐外寇、收复河山、谴责北洋政府卖国屈辱罪行的心情。随后,他以班级“职员”(班长、级长兼俱乐部会会长、室长)和《清华学报》编辑、新剧社副社长身份,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并在新成立的“清华学生代表团”中担任中文书记。6月4日,他与清华学校160多名同学步行入城做宣传,行前大家都带了水壶干粮和洗漱用具,作了坐牢的准备。6月16日,全国学生联合会在上海成立,闻一多与罗隆基等四人作为清华学校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学联常会,讨论推动爱国运动的具体措施。8月5日,在全国学生联合会闭幕式上,他第一次聆听孙中山演说。12月中旬,清华学生会正式成立,闻一多被推举为辛酉级代表之一,并担任文牍科主任。闻一多在五四运动中受到的思想影响,集中到一点,正如他自己所说:“五四时代我受到的思想影响是爱国的民主的,觉得我们中国人应该如何团结起来救国。”爱国的理想与诗人的热情结合起来,这是“五四”时期的闻一多的特色。


辛酉级高等科级会委员合影。前排右一为闻一多,后排右一为罗隆基,右二为吴泽霖。


1920年3月闻一多(左起第三人)参与组织成立丄社。这是丄社社员合影。

闻一多在清华学校早期的课外活动,主要集中在戏剧、美术、文学等方面,其诗歌创作主要是旧诗。五四运动后,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他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与国家前途和命运相关的问题,其诗歌创作主要致力于新诗。1920年3月,他与潘光旦、吴泽霖、闻亦传(后来刘聪强、孔繁祁加入)商讨成立“丄社”。暑期结束后,丄社的活动首先是围绕宗教问题开展讨论,闻一多本来主张以美育代宗教,但在讨论中又觉得美育可以辅进宗教,却难以代替它,于是接受了基督教洗礼。与讨论宗教问题相比,丄社更重视对校内不良风气的批评。从11月开始,丄社掀起一场关于电影问题的讨论,并引起了全校性的辩论。9月24日,闻一多第一首新诗在《清华周刊》上发表。12月,在浦薛凤、梁思成等人的赞同支持下,他发起成立了文艺团体“美司斯”,并担任书记。“美司斯”初步规划出一个从个人道德的完善,进而达到改良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初步理想。


1921年6月辛酉级高等科学生毕业前夕合影。


1921年闻一多(二排左二)与梁实秋、吴景超、顾毓琇、吴文藻等清华文学社成员合影。

1921年6月,留美前夕,闻一多等一批学生,因声援八校教职员向北洋政府索薪罢考,被学校处罚留级一年。在留级的一年里,闻一多结交了一批爱好文艺的青年,大家组成了“清华文学社”,选举闻一多为书记。根据各自志向,文学社分成诗、小说、戏剧三组,推定闻一多为诗组领导人。闻一多在文学社作的“诗的音节(节奏)问题”研究报告,是他首次系统第对新诗创作与理论进行阐述。同时,他还开始撰写《律诗的研究》。闻一多在清华参加了很多社团,文学社对他的影响最大,取得的成绩也最显著。


闻一多(中间者)与《清华年刊》图画部编辑合影。


1918年《清华年刊》美术编辑合影。右起第一人为闻一多。

这篇论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闻一多研究中国诗歌的优秀民族传统和新诗格律化的早期研究成果。

1922年2月,闻一多奉父母之命回老家与高孝贞结婚。蜜月中,他很少出户,埋头著作,完成了《律诗的研究》。返回学校后,参加学校第三批服务团去安徽灾区赈济,正值第一次直奉大战即将爆发,“灾区服务”也就中途夭折了。5月22日,闻一多结束了整整十年的清华学校求学生涯,返回浠水。清华学校的教育体制,对闻一多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在这里,他比社会上的同龄人更早地接触到西方文明,他的许多科学知识和思维方式,在无形中都打下了“清华”烙印。从7月3日开始,闻一多等辛酉级同学开始到上海博物馆路青年会全国协会报到、体检,并于7月16日乘提督公司麦金雷总统号海轮赴美留学。

注:本文根据闻黎明、侯菊坤《闻一多年谱长编》、闻黎明《闻一多传》、闻立雕《红烛·我的父亲闻一多》、刘烜《闻一多评传》等资料整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