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高烧不退,家长必知诊断步骤
川崎病高烧不退,家长必知诊断步骤
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发热性疾病,其特征是持续高烧不退,并伴有皮疹、眼结膜充血、口唇皲裂等症状。如果孩子出现这些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医生会通过抽血检验证实病情,并可能进一步进行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治疗药物主要是免疫球蛋白和阿司匹林,大多数患儿会在24小时内明显退烧并改善症状。了解这些诊断步骤对于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什么是川崎病?
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自限性全身血管炎。其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病变,可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心肌梗死及猝死。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严重并发症至关重要。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
川崎病的典型症状包括:
持续高烧:体温通常在38.5℃以上,持续5天以上,是川崎病的首发症状。
皮疹:躯干部多形成红斑,形态多样,无水疱或结痂。
眼结膜充血:双侧结膜充血,但无分泌物,不影响视力。
口腔黏膜改变:口唇红肿皲裂,舌乳头突起呈“草莓舌”。
四肢变化: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
颈部淋巴结肿大:至少一个淋巴结直径达1.5厘米。
除了上述典型症状,川崎病还可能伴随其他表现,如腹泻、呕吐、关节痛等。值得注意的是,约20%-25%的患儿可能出现不完全性川崎病,即缺乏部分典型症状,这给诊断带来一定难度。
诊断流程
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医生会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诊断:
临床表现:至少具备5项典型症状中的4项。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贫血。
- 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
- 血小板计数在发病初期可能正常,但10-14天后显著升高。
- 影像学检查:
- 超声心动图:评估冠状动脉情况,检查是否有冠状动脉扩张或瘤形成。
- 心电图:监测心肌功能,检查是否有心肌炎表现。
治疗方法
川崎病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炎症反应,预防冠状动脉病变。主要治疗方法包括: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标准剂量为2g/kg,单次输注。IVIg是川崎病的首选治疗方法,能显著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从20%-25%降至3%-5%)。
阿司匹林:急性期使用高剂量阿司匹林(30-50mg/kg/d),退烧后减至低剂量(3-5mg/kg/d)维持治疗,直至CRP恢复正常。
对于IVIg抵抗或冠状动脉病变高风险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此外,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
预后和并发症
川崎病的预后与治疗时机密切相关。及时治疗的患儿通常预后良好,发热和其他症状可在24小时内明显改善。然而,约25%的未经治疗的患儿会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其中1%-2%可能因冠状动脉瘤破裂或血栓形成导致猝死。
其他可能的并发症包括:
心肌炎:可导致心功能不全。
关节炎:部分患儿会出现关节痛或关节炎,通常在发病后2周内出现。
胆囊水肿: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可自行缓解。
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肝酶升高、黄疸等。
川崎病虽然是一种严重的儿童疾病,但通过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大多数患儿可以完全康复。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持续高烧并伴有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以便尽早治疗,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