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8亿观众为她倾倒,看茜茜公主如何定义一个时代的美学
中国8亿观众为她倾倒,看茜茜公主如何定义一个时代的美学
2024年11月16日,"奥匈帝国的明珠——茜茜公主与其时代的艺术"展览在中华世纪坛隆重开幕。此次展览由匈牙利格德勒皇宫、匈牙利国家博物馆、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共同主办,展出了近300件/组珍贵展品,是中匈建交75周年的重要文化交流活动。
180年前
一个名叫伊丽莎白的女孩出生了
这个高贵美丽的女孩
有一个被人们熟知的名字
——茜茜公主
这位传奇女性,不仅在欧洲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更因一部以她为原型拍摄的电影,迷倒了全世界亿万观众。她已成为奥地利的“形象代言人”——电影中的她美貌甜蜜、充满野性,让英俊的奥地利皇帝着迷,二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开始了幸福生活。
1955年电影版的《茜茜公主》在中国上映的时候,至少有8亿人次看过这部电影。茜茜公主在女性中引发一股优雅又率真的“性格潮流”,更有一大批演员成为她的模仿者。
著名女演员罗密·施奈德出色地演绎出了
茜茜真挚的性情
与富于传奇色彩的生活历程
电影中,华贵俏丽的女神和年轻英俊的皇帝之间童话般的爱情故事点燃了全世界无数女性的少女心。片中旖旎的湖光山色,浪漫真挚的爱情,特别是罗密·施耐德演绎的茜茜风华绝代,迷人而高贵,纯真而热烈,一切都美好得如同童话。
而今天,打开尘封已久的历史大门,这些历经沧桑的珍贵文物向我们揭开了神秘的宫廷生活面纱,一个关于奥匈帝国皇帝与皇后的故事正娓娓道来。
“一带一路”新实践
串联中匈文化的文化桥梁
匈牙利不仅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也是第一个与中国签订“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欧洲国家。此次展览在中匈两国之间架起一座文化桥梁,让中国观众进一步了解匈牙利的历史和文化,促进两国人民的交流、友谊以及各方面的合作。
展览以奥匈帝国历史上备受尊崇的茜茜公主为核心,围绕其生平及其所在时代的艺术展开,共分为“两大艺术收藏家族的联姻”“马卡特、蒙卡奇与本佐尔,塑造十九世纪奥匈帝国画坛的大师们”“公主的日常”“不朽的时尚符号”四个部分。
开幕式现场,匈牙利驻华大使馆、匈牙利格德勒皇宫及匈牙利国家博物馆代表、中国主办方领导及行业嘉宾共同出席,见证了这一文化盛事的启幕。
匈牙利驻华大使白思谛在致辞中表示,展览不仅展示了十九世纪奥匈帝国文化与匈牙利的生活面貌,还提供了一个展示过去很容易被大众忽视的艺术珍宝的机会,展览对两国之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发挥了桥梁纽带的作用。
匈牙利格德勒皇宫馆长乌伊瓦里·托马斯在发言中谈到,为庆祝中匈建交75周年,双方通过艺术、文化和历史遗产展示,加深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同时也促进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互信。
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馆长日格蒙德·加博尔发表致辞,强调了国际合作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本次展览旨在分享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期待未来能有更深入的合作。
展览中方策展人王加在发言中提到,这次展览不仅展览了茜茜公主的生活,还展示了19世纪的奥匈帝国艺术文化,是一场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文化交流。
致辞环节后,北京歌华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祁永清、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梁燚与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馆长日格蒙德·加博尔、匈牙利格德勒皇宫馆长乌伊瓦里·托马斯互赠礼物,象征中匈文化交流的新高度和深厚友谊。
国内最大规模
深入茜茜公主的艺术世界
作为今年中华世纪坛“世界文化季”的又一重磅展览,“奥匈帝国的明珠——茜茜公主与其时代的艺术”通过对茜茜公主这一历史人物及其时代的全方位展示,不仅向观众呈现了奥匈帝国的艺术与文化魅力,更在中匈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十九世纪下半叶是匈牙利历史乃至艺术史的重要时期。“奥匈帝国的明珠”展览不仅是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系统的茜茜公主题材艺术展,更是一次深入了解奥匈帝国文化与匈牙利艺术传统的绝佳机会。
展出的近300件/组展品中,不仅有多幅生动描绘茜茜公主的油画肖像,和其生前使用的生活用品、珍贵历史照片及多位活跃于十九世纪奥匈帝国的绘画大家的多幅珍贵原作。这些藏品均由匈牙利国家博物馆、格德勒皇宫及私人收藏家提供,部分展品为首次在中国亮相。
当身着伊丽莎白王后华服的匈牙利女嘉宾以优雅的匈牙利语向我们发出参观展览的邀请,背景主海报缓缓启幕,那一刻,时光仿佛倒流,我们被带入了十九世纪那个辉煌而浪漫的奥匈帝国时代。茜茜公主,这位备受世人瞩目的传奇女性,正如一朵盛开的“巴伐利亚玫瑰”,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她独特的光芒。
伊丽莎白·阿梅莉亚·尤金妮娅,亦即我们熟知的茜茜公主,于1837年12月24日出生在巴伐利亚王室维策尔斯巴赫家族。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艺术底蕴的家族,统治巴伐利亚数个世纪。茜茜的父亲马克西米利安·约瑟夫公爵和母亲玛丽亚·卢多维卡公主,都是热爱艺术与自由的贵族。他们赋予了茜茜对自然、艺术和自由的热爱,使她在宫廷礼教中展现出独立与不羁的品格。
1853年夏天,15岁的茜茜公主陪同母亲和姐姐前往奥地利温泉小镇巴特伊施尔,参加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庆生活动。出乎意料的是,皇帝未选中作为未婚妻候选人的姐姐,而是对茜茜一见钟情。这场跨越了身份与礼教的爱情,不仅成就了一段佳话,也实现了欧洲两大艺术收藏家族的联姻。1854年4月24日,茜茜与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在维也纳结为连理,开启了传奇的一生。
这场婚姻背后,是两大家族对艺术的热忱与收藏的融合。慕尼黑巴伐利亚老绘画陈列馆和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收藏了无数艺术珍品,见证了欧洲艺术的发展与传承。这些珍贵的藏品,犹如历史的璀璨星辰,诉说着两大皇室家族的艺术与文化底蕴。
同时,茜茜公主的日常生活,也与传统的皇后截然不同。她热爱运动,擅长骑马、击剑、体操,甚至尝试骑自行车。她被誉为“群体狩猎女王”,在欧洲最艰险的狩猎场中展现出无畏与勇敢。她对音乐情有独钟,弹奏钢琴,喜爱李斯特和瓦格纳的作品。她还自学匈牙利语和希腊语,阅读荷马、海涅和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山多尔的作品。她的诗歌创作,透射出她内心的挣扎与对自由的渴望。
十九世纪的奥匈帝国,正值文化艺术的巅峰时期。汉斯·马卡特、米哈伊·蒙卡奇和久拉·本佐尔,这三位大师,塑造了当时的艺术风貌。马卡特的“马卡特风格”,以奢华与绚烂著称,影响了整个欧洲的艺术走向。他为皇帝的银婚庆典设计的盛大游行,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艺术盛宴。
蒙卡奇的作品《基督在彼拉多前》,以深刻的宗教和人文思想,震撼了当时的欧洲社会。茜茜公主对这幅作品尤为钟爱,在她的阿喀琉斯宫中,以马赛克形式再现了这幅经典之作。本佐尔在茜茜王后遇刺身亡后,应皇帝的请求,为她绘制了深情的肖像。这幅《伊丽莎白像》,成为了匈牙利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凝聚了历史的悲伤与怀念。
这些大师的作品,不仅代表了奥匈帝国的艺术成就,也体现了匈牙利与奥地利文化的交融。他们共享的慕尼黑美术学院背景,彰显了欧洲艺术教育的开放与融合。这种跨越国界的艺术交流,与茜茜公主对匈牙利文化的热爱不谋而合。
茜茜公主的时尚品味,更是在欧洲引领潮流。她高挑的身材、独特的着装风格,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时尚符号。她严格的健身和饮食,让她保持着传奇般的身材。她的穿衣风格融合了巴洛克的华丽与现代的简约,影响了欧洲上流社会的审美取向。她的发型、服饰、饰品,都成为了女性们争相模仿的对象。
在今天,茜茜公主仍然是一个不朽的时尚与文化符号。她的独立、自信、对自由的追求,超越了时代的局限,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女性。她的故事,被改编成小说、歌剧、电影,传遍世界各地。人们怀念她,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美丽,更因为她象征着对个性与自由的坚定追求。
中国与匈牙利,虽然地理上相隔遥远,但在文化艺术上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两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都珍视艺术的价值和对自由的向往。茜茜公主对匈牙利文化和自然的热爱,与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和自由的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次茜茜公主艺术展,不仅是对历史与艺术的回顾,更是一次中匈文化的深度交流。通过茜茜公主的故事,我们看到了跨越国界的文化融合与互动。她对匈牙利的热爱,自学匈牙利语,欣赏匈牙利的文学与音乐,这种精神在今天的全球化背景下,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展览中,我们不仅领略到了奥匈帝国的艺术辉煌,也感受到了中匈文化交流的成果。艺术无国界,它是连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桥梁。通过对茜茜公主生活与艺术的展示,我们看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与追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茜茜公主的精神仍然熠熠生辉。她的勇气、自信和对自由的渴望,激励着我们去探索未知,追求梦想。她的一生,正如一首动人的诗篇,诉说着对自由与美的永恒追求。
当观者走出展览厅,心中必定会充满了对历史与艺术的敬意。茜茜公主的形象,仿佛仍在眼前,她那自由不羁的笑容,激励着我们去拥抱生活,追求自我。中匈文化的交融,正是在这样的艺术盛宴中得以深化。
本次茜茜公主艺术展,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它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思考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与融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了解彼此的历史与艺术,我们可以加深理解,增进友谊,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玫瑰与王冠的交响曲,依然在我们的心中回响。茜茜公主的传奇,正是中匈文化交融的生动写照。而人们所言说的“公主梦”,更是我们对于“美”的向往和追求。
本文原文来自凤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