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坐禅?无论顺境逆境,心念不起、自性不动
何为坐禅?无论顺境逆境,心念不起、自性不动
禅定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不仅是一种静坐冥想的技巧,更是一种心灵修养的境界。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解析禅定的内涵与修习方法,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古老智慧的现代价值。
什么是禅定?
禅定,又称静虑、三昧、三摩地,其核心在于使心念专注,对治内心的散乱。在佛教修行中,禅定是戒、定、慧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戒足、定身、慧目”中的“定身”,是实现解脱的关键载体。
禅定的重要性
在《中阿含经》中记载,释迦族中有位摩诃男曾向佛陀请法,“我已经知道被贪瞋痴控制不好,但却总是不由自主,为什么如此难灭除?”佛陀答道,光凭见地上的了解是不够的,还要修习禅定和智慧(般若),才能真正地令贪瞋痴不起。
禅的原意是“静虑”,是心的统一和宁静。凡夫的心,动荡、昏昧、散乱,常处于无意识,不断生起烦恼。而禅者的心,宁静、清明、统一,具有觉察力,能够生起智慧。
“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以,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持咒也好,诵经也好,也要归到禅定上来,对治散乱,心念专注。一般来讲,修禅定最常见的就是通过坐禅、行禅等方法,当然也并不局限于此。
如何修习禅定?
很多人想尝试坐禅,但的确有不少注意事项,有些问题还需要结合每个人坐禅过程中的不同体验来分析。天台宗修止观时,讲到修习禅定必须具备五大类共二十五个条件,叫做二十五种方便,有这些条件和方法,才算真正具备修习禅定的因缘。这五大类,每一类是五件事,是比较具体且庞大的体系,在此仅简要罗列一下。
具五缘
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
诃五欲
彻底看清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对应眼耳鼻舌身五根),看清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触这五欲对修道的防碍。
弃五盖
解决五种盖蔽我们智慧的烦恼和障碍,分别是: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怀疑盖。“盖”是形容这五种烦恼像乌云遮盖了智慧的太阳,像一块厚厚的黑布把慧眼蒙住。
调五事
也叫调五法,即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这里有很多关于坐禅需要注意的姿势、方法等细节事项。
行五法
所谓五法是指,第一欲,第二精进,第三念,第四巧慧,第五一心。第一的欲,是指修禅时给自己制订的一层层的要求和目标,要有这种愿望。
一般的静坐都可以在家自行修习,但如果想要真正修行到四禅八定甚至更深的功夫,必须研读三藏十二部中与禅法相关的经论,理行并入,并且在具有较高禅修经验的修行人指导下进行。
禅定的实践智慧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六祖告诫门人,”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中,遇顺境逆境,心不散乱,是真正的“禅定”。当然,这不是道理上懂了就行,需要常年的禅修为实践基础,不然事到临头“定”不起来。
在六度之中,禅定排在第五位,与其他五度是怎样的关系?想要做好布施、持戒、忍辱和精进,一颗散乱的心是修不好的,需要禅定的功夫,这是前四度的增上缘。而想要修得真正的般若智慧,也不只是来源于佛经文字或行住坐卧,也需要在禅定中修证、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