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车臣:长期游离于大国之外的“自由之民”,当代地缘政治“网红”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车臣:长期游离于大国之外的“自由之民”,当代地缘政治“网红”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625A0597800

车臣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的一个主体,位于北高加索地区,面积1.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0万。车臣人说北高加索语系的车臣语,与印古什语关系密切。车臣地区最早居民可能与美索不达米亚有关,经过多次民族融合与变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20世纪90年代,车臣与俄罗斯发生两次战争,最终以高度自治和巨额财政扶持换取了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

车臣的历史渊源

车臣地区最早的居民可能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有关。由于美索不达米亚人口增长较快,一部分人迫于生存压力迁居到周边地区,其中就包括位于高加索山脉以北的车臣地区。这些人与更早进入当地的族群混合,形成了说原始车臣-印古什语的族群(前苏联将其称之为纳赫人)。

公元前6世纪时,辛梅里亚人、斯基泰人(均为印欧语系)为代表的游牧民族进入高加索山区,一部分人融入当地民族(纳赫人),另一部分人则继续说印欧语系伊朗语支的语言,并继续融入了阿兰(奄蔡),形成今天的奥赛梯人。此后匈人,以及保加尔、可萨等突厥语族群进入高加索地区,并建立起大保加利亚、可萨汗国等部落联盟或国家。

10世纪左右纳赫人建立了名为杜尔克祖提亚(Durdzuketi)的国家,覆盖车臣、印古什等地区,这个国家与格鲁吉亚人关系密切,受到当时格鲁吉亚王国在文化甚至政治方面很大的影响,也因此接受了当时格鲁吉亚所信奉的东正教(格鲁吉亚正教会),一直到18世纪之前,车臣人都主要信奉东正教。

13世纪,蒙古人扩张到高加索地区,虽然摧毁了纳赫人的国家,但对当地的统治并不牢固,纳赫人退居山区,与金帐汗国始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对蒙古的坚决抵抗推动了车臣、印古什人的民族认同和文化归属感,并形成了追求自由和极其强悍的民族性格。

14世纪,帖木儿帝国入侵高加索地带,摧毁纳赫人建立的名为Simsim的国家,但也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控制。15世纪起,奥斯曼土耳其、伊朗萨法维在高加索地区展开争夺,伊斯兰教逊尼派也随着奥斯曼进入车臣地区,不过土耳其和伊朗都没有取得对车臣地区的控制,当地依然处于部落、小国林立的状态。16世纪起,俄罗斯帝国开始参与对高加索地区的争夺。17世纪时,哥萨克人来到车臣地区的平原地带,对于当地人来说,哥萨克与俄罗斯人没有区别,并且从这时候开始,纳赫人、俄罗斯人便因为争夺土地资源产生矛盾。1732年,纳赫人在当地一个叫车臣的村子打败了沙俄军队,这个村子后来成为纳赫人中一部分人的族名。18-19世纪的大约150年时间里,车臣人都在坚决反抗沙俄的吞并,屡次起义,并且大范围从东正教改信伊斯兰教。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车臣地区局势在逐渐稳定。

苏联时期的车臣

苏联建立以后,车臣成为俄罗斯联邦的一个自治共和国,二战期间,一部分车臣人与德国合作试图从苏联分裂出来,1944年,苏联将车臣人大规模强制驱逐到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并一度将车臣-印古什共和国取消,驱逐过程中,大量车臣人死亡,形成了沉痛的历史记忆。一直到1957年苏联才允许车臣人返回故土,并恢复车臣-印古什共和国。1991年,车臣试图跟随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邻国宣布独立,但未获得俄罗斯的承认,1992年,车臣和印古什分设自治共和国。

车臣战争与现状

1994年,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俄罗斯尽管将当时车臣“总统”和武装组织头目炸死,但没有实质解决车臣问题,当地很快就有了新的领导者上台,1996年时还被车臣武装重新夺回格罗兹尼。1999年,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俄军在2000年最终取得了对车臣地区的控制。

车臣在战后依然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拥有全俄唯一的地方军队(名义上属于俄罗斯联邦国家近卫军),并且享受到俄罗斯中央巨额的财政扶持。但财政支持并未推动车臣建立起一套可持续的产业体系,今天的车臣,包括印古什仍然是俄罗斯最贫穷的地区,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的1/5,大量人口依然靠着贫瘠的土地开展农业过活。尽管车臣拥有石油开采和加工等产业,但实际上这些产业由莫斯科的石油公司牢牢掌控,包括定价、产量等,都轮不到车臣方面掌握,石油产业也成为俄罗斯拿捏车臣的重要手段。

地理位置与战略意义

车臣扼守高加索山脉北麓,高加索山脉是俄罗斯核心地带东欧平原和伏尔加河流域的南方屏障,车臣本身也是东欧平原的天然延伸。此外,车臣地处里海到黑海通道的必经之地,这条通道目前是俄罗斯里海地区石油天然气输出的关键环节。无论国土安全还是交通安全,车臣如果摆脱了俄罗斯的控制,不仅和俄罗斯核心地带无明显阻隔,也可能切断里海通往黑海的通道,将构成针对俄罗斯腹地的直接威胁,车臣面积虽小,但却对于俄罗斯有着非同寻常的安全意义。

国际影响与未来展望

车臣能够和俄罗斯对抗多年离不开西方暗地里的支持,也离不开伊斯兰世界各层面的同情,车臣实际上当年成为了西方、俄罗斯、伊斯兰三方势力角逐的小砝码。西方希望俄罗斯进一步分裂,尤其是靠近俄罗斯核心地带的车臣如果能够独立,将削弱高加索山脉对俄罗斯的屏障作用,伊斯兰世界各非政府武装也天然地同情和支持车臣的分裂行为。西方的资金和舆论支持,伊斯兰非政府武装的战术指导和人员支持为车臣持续多年对抗一个军事大国提供了充足的底气。

车臣体量毕竟还是太小,在俄罗斯20世纪90年代最混乱的时候还能够掀起波澜,但终究无力长期对抗,被俄罗斯重新纳入国家共同体也是必然结果。但车臣在两次战争中积累了相当高的知名度,也在近年来派遣地方部队参与俄罗斯对外战争、扩大网络舆论曝光度提高了国际影响力,俄罗斯也利用车臣的军队和穆斯林身份在乌克兰、叙利亚等地开展军事行动。车臣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外界评判俄罗斯对待少数民族、俄罗斯-伊斯兰世界关系的试纸,而车臣本身独特的语言和长期游离于大国之外的历史也在不断强化其民族意识。俄罗斯虽然吞下了车臣,但也不得不面对漫长且未知的消化之路,也许车臣以后永远还是车臣,“俄罗斯”究竟是融入车臣成为其灵魂的一部分,还只是一件看似合身的军大衣也未可知。

地图与行政区划


车臣地形图和主要城镇分布


北高加索地区地形图:大高加索山脉与俄罗斯核心地带东欧平原没有大的阻隔,北高加索历史上也与东欧平原、钦察草原、哈萨克草原有着密切的互动,北高加索地区直接关系到俄罗斯腹地的安危

公元7-9世纪存在的可萨汗国:由突厥语族群建立,强盛时曾经统治过高加索地区,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在8世纪皈依了犹太教,成为历史上除了犹太人国家以外唯一的统治者接受犹太教的国家,但是当时的平民依然以伊斯兰教或基督教为主

公元10-12世纪的格鲁吉亚王国,一度将影响力扩大到整个高加索山脉地区,对周边民族保持着较强的控制,车臣、印古什语的族群也受到其强烈的影响,格鲁吉亚王国后来在蒙古入侵中被吞并

俄罗斯帝国扩张前高加索的局势,包括车臣在内的北高加索山麓地区被俄罗斯、土耳其、伊朗三方争夺,但三方也均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控制

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帝国战胜土耳其、伊朗,并征服高加索地区的各部落、小国家,基本取得了对高加索地区的控制,但车臣、印古什地区反复叛乱,一直到19世纪末期方才稳定下来


车臣所在的北高加索联邦管区,2010年由南部联邦管区分出来。北高加索联邦管区少数民族众多,占比接近70%,内部民族复杂,同时也是俄罗斯最贫穷的地区,苏联解体时这里一度出现了多支非政府武装,严重影响当地的社会稳定。今天北高加索地区仍然面临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挑战,加之北高加索地区实际上是俄罗斯腹地的南大门,也因此成为俄罗斯军事部署、财政扶持的重点地区


北高加索联邦管区的联邦主体,俄罗斯各联邦主体基本沿袭自苏联时期的划分,车臣在苏联时代与印古什共同组成车臣-印古什共和国,1992年两者分别成立自治共和国


北高加索的油气管道,车臣及首府格罗兹尼是里海到黑海油气通道的重要节点,除了南方屏障,车臣也是俄罗斯油气输出的重要通道

车臣语属于北高加索语系,和印古什语关系密切,北高加索语系各语言在历史上很少受到大帝国的长期统治,并且许多人遇到外来入侵时会躲入高加索山脉,因此当地语言顽强保留了下来,但受到复杂地形的阻隔,这些语言相互之间其实也难以沟通

高加索地区的自治共和国,高加索地区民族复杂,除了北高加索语系,当地还有大量印欧语系伊朗语支、突厥语族,甚至蒙古语族(卡尔梅克)的族群,一部分族群设立有属于自己的自治共和国,一部分族群则联合起来设立共和国

俄罗斯境内两大穆斯林集中的地区:北高加索和伏尔加河流域。对车臣而言,其内部存在民族主义和伊斯兰主义的争夺,车臣战争中,民族主义战胜伊斯兰主义,成为凝聚车臣人的最核心要素,民族主义力量后续也在车臣处于主导地位。但近年来,车臣领导人不断就俄罗斯国内甚至国际伊斯兰事务发声,格罗兹尼似乎要尝试取代喀山成为俄罗斯新的伊斯兰中心


格罗兹尼地图:车臣共和国首府,在车臣战争中因残酷的巷战而出名,俄军以几乎完全将其摧毁的代价最终控制这座城市,战后,俄罗斯面向车臣大量的经济资助帮助格罗兹尼重建,目前格罗兹尼成为北高加索联邦管区仅次于斯塔夫罗波尔、马哈奇卡拉之后的第三大城市,也是里海-黑海交通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


格罗兹尼艾哈迈德-卡德罗夫清真寺,被称为“车臣之心”,是俄罗斯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车臣共和国最高峰,Tebulosmta峰,海拔4493米,是大高加索山脉东段的最高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