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代人对年龄的称呼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代人对年龄的称呼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4954252_121687421

在中国古代,对于人的年龄段有着丰富而细腻的称呼,这些称呼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生命历程的深刻认识,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婴儿期的"襁褓"到老年期的"花甲",每一个称谓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对生命的理解。

婴儿期:襁褓

初来人世,婴儿被称为"襁褓"。襁,指小儿的背带;褓,指小儿的被子。将小儿包裹在背带和被子中,形象地描绘了婴儿时期的柔弱与需要呵护的状态。

幼儿期:孩提

当孩子稍长,开始学步时,便进入了"孩提"之年。孩提,意为幼儿可以提抱,形象地表达了孩子从襁褓中走出,开始尝试独立行走的成长阶段。

童年期:总角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步入了充满欢声笑语的"总角"之年。总角,是指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此得名。这一时期的孩子们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少年期:豆蔻年华

到了十三四岁,孩子们进入了"豆蔻年华"。豆蔻是一种植物,其花未大开时就显得娇嫩美丽,用以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正是青春年华,含苞待放的美好时光。

青年期:弱冠

男子到了二十岁,便称为"弱冠"。在古代中国,这是男子举行成人礼的年龄,称为"冠礼"。因为体犹未壮,故称"弱冠"。这一时期,男子开始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成年期: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的是三十岁。这个称谓源自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三十而立",意味着一个人到了这个年龄应该对生活、职业、个人信仰有了明确的认识。

中年期: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即四十岁。同样出自《论语》,"四十而不惑",意味着一个人到了这个年龄应该对生活有了清晰的理解和把握,不再感到困惑。

老年前期:知天命之年

知天命之年,指的是五十岁。这个称谓反映了古人对生命规律的深刻认识,认为到了这个年龄应该顺应天命,淡然处世。

老年期:花甲之年

花甲之年,六十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六十岁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生命节点,因为它完成了五次十二年生肖的循环,故称为花甲。此后,还有古稀之年(七十岁)、耄耋之年(八十岁以上)等称谓,用以形容人生的晚年时光。

这些年龄称谓不仅是对生命历程的简单划分,更是对人生各个阶段特质和价值的深刻提炼。它们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古人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