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照入少年心:中国青少年抑郁症现状与应对
阳光照入少年心:中国青少年抑郁症现状与应对
青少年抑郁症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近年来在中国也呈现出高发的趋势。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调查,有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这一问题不仅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青少年抑郁症的现状、成因及应对措施。
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河镇三河小学,学生们在操场上抛出足球迎接开学(2023年9月1日摄) 唐奕摄
孩子“心病”多发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数量持续增长。据统计,我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500万人,其中18岁以下患者占30%。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在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妇女儿童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何强表示,科室每天的门诊量从最初的几位增加到现在的每天限号15个且全部挂满,夜间门诊同样如此。这一现象在其他城市的医院也普遍存在。例如,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的100多张床位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学习困难门诊每周四下午限号20人的预约也非常紧俏。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琼台师范学院心理学教师刘玉春表示,很多抑郁症学生比父母更关注自身的心理需求和情绪变化,他们没有病耻感,敢于主动就诊。这种态度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对心理健康认知的进步。
读懂孩子愁滋味
青少年抑郁症的成因复杂,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业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其中,家庭因素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
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给予的情感支持不足,以及不恰当的养育方式,都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抑郁等心理障碍。例如,一些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分数,剥夺了孩子克服困难、接受挫折训练的机会,从而降低了其应对矛盾、解决困难的能力和抗压能力。
学业压力也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症的重要因素。《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群体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仅为7.74小时。许多学生反映,他们“每天从早到晚只干学习一件事”,“感觉我生下来唯一目的是学习,学习的目的却十分模糊”。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挤压了他们的社交空间,导致一些孩子出现厌学、拒学、游戏成瘾、手机依赖等问题。
构筑心灵防护屏
面对青少年抑郁症的严峻形势,相关部门、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正在共同努力,构筑青少年“美丽心灵”的防护屏。
教育部等部门相继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着力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各地也因地制宜,推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例如,贵州省提出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千万师生阳光体育运动,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格落实每天校内校外2小时体育锻炼;海南省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系统回答了如何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等问题。
学校层面,各地中小学在完善心理咨询室等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也结合学校实际,开设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课程。此外,一些社会组织也发挥自身特长,积极编织青少年心灵防护网。
健“身”强“心”向未来
尽管已采取诸多措施,但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一些短板。例如,心理健康管理和诊疗体系缺乏协同、监测识别青少年心理问题和抑郁倾向的能力有待提升、服务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资源不够充足等。
专家建议,预防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疾患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合力,特别是要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消除病耻感,提高发现和判断孩子是否存在心理疾患的意识和能力。
(小萱、果果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