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阿哥被雍正疯狂清算,十阿哥为何能逃过一劫?雍正:我不敢
八、九阿哥被雍正疯狂清算,十阿哥为何能逃过一劫?雍正:我不敢
雍正帝登基后,对八阿哥一党展开了疯狂的清算。八阿哥被剥夺一切头衔,改名"阿其那",最终在狱中被折磨致死;九阿哥被发配边疆,途中不治而亡。然而,八阿哥党的另一个党羽十阿哥胤誐却逃过了一劫,只被软禁在家中。为何雍正不敢对这位同为对手的胤誐加以彻底清算?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雍正不得不留这条后患?
皇家血统的衍承分支
大清王朝自努尔哈赤统一后金立国开始,就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康熙帝作为第二代皇帝,一生诞下了35个皇子,但这些儿子们分属不同的母族血脉,地位参差不齐。
康熙帝的第一任皇后孝诚仁氏所生的胤礽,原本被指定为储君太子,直承大统血脉。可惜胤礽早年秉性不端,被康熙废黜,引发了震惊王朝的"九子夺嫡"之争。最终四阿哥胤禛赢得了皇位继承权,登基为雍正皇帝。
然而,雍正其实并非嫡长子,他与八阿哥、九阿哥同出于康熙帝的次妾们。按理,康熙帝的长子胤祥才是嫡传皇位的最佳人选。但胤祥性情平庸,康熙帝对他并无指望。相较之下,雍正品行端方、勤恪好学,更像康熙晚年对儿子们的希冀写照。
十阿哥胤誐的出身也十分出众。他的生母钮祜禄氏温僖贵妃,乃是康熙帝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的同胞妹妹。孝昭仁皇后先于康熙去世,温僖贵妃遂成为后宫最尊贵的妃嫔,而十阿哥胤誐也因此享有皇太子之后的极高地位。
在雍正的眼中,即便八阿哥一党已被彻底肃清,他也不想对同是嫡亲王室血脉的十阿哥胤誐加重惩处。任何对胤誐的打击,都可能被视为对皇家正统血脉的亵渎。作为一代新君,雍正不得不留有这根后患,以免引起臣民对王室合法性的质疑。
显赫世家的背景渊源
十阿哥胤誐的权势不仅源于皇家血统,更多来自于他傍身的显赫世家——遏必隆一族。这是满族中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贵族世家之一,也是大清王朝的开国功臣。
遏必隆的父亲额亦都曾随祖先皇太极打天下,立下了开国大功。后来额亦都被册封为多尔衮亲王,得到重臣待遇。他的儿子遏必隆更是顺治帝亲自遗诏,由新任皇帝康熙尊为能臣,委以重任。
在康熙年间,遏必隆一直担任朝野重臣,辅佐圣上理政。他曾被授予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高阶官职,最终更获封"议政大臣"的殊荣,成为摄政王时期的实际执政者。
遏必隆一族凭借祖上的丰功伟绩,在王朝中拥有无可争议的崇高地位。虽然后来未能攫取皇位,但他们在朝中的权势世袭几乎无人能及。即便是新主雍正,也不得不对这个顶级权贵家族放尊重。
十阿哥胤誐的母亲钮祜禄氏温僖贵妃,正是遏必隆的宗亲。作为这个权臣家族中的嫡系子嗣,胤誐自出生便享有极高的身份和地位荫庇。即便他在"九子夺嫡"中投靠八阿哥一派,遭到雍正镇压,背后也有整个遏必隆大族的庇护。
一旦雍正动了十阿哥,就相当于惹怒了满蒙上层这个最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新登基的皇帝自然不愿因小节而让朝野重臣反目成疾,影响政权的稳定基础。所以虽然胤誐曾经背叛,但雍正还是权衡利弊,决定留他一命。
母族钮祜禄氏的权势傍身
除了遏必隆一族的世家荫蔽,十阿哥胤誐更有其母钮祜禄氏温僖贵妃的权势作为靠山。这位出身显赫的贵妃,给予了胤誐无与伦比的地位优势。
钮祜禄氏出身满洲镶黄旗,是康熙帝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的同胞妹妹。孝昭仁皇后英年早逝后,钮祜禄氏随即被康熙纳为贵妃,成为后宫中最尊贵的妃嫔。
作为亲王府中最显赫的女眷,钮祜禄氏坐拥皇家权力和丰厚的封赐俸禄。她生下的十阿哥胤誐,自然也就成了康熙帝四十余子中出身最高贵的一员。虽然胤誐本人并无太多过人之处,但凭借母亲的显赫身份,就已足以在同胞兄弟中脱颖而出。
钮祜禄氏不仅受康熙帝宠信有加,在后宫中也拥有极高的声望地位。她手中掌握着宫中许多秘辛,与众多妃嫔们的私交也极为广博。这些关系网给了她无形的权力后盾,让她在后宫中颇有威望。
康熙帝驾崩后,钮祜禄氏虽已高龄,但仍在宫中保有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身为她最宠爱的儿子,十阿哥胤誐自然也就分享了这份来自母族的庇护。即便与雍正曾经反目,钮祜禄氏的影响力也让雍正对胤誐打击有所顾忌。
一旦将十阿哥胤誐彻底抄斩,很可能会激怒整个钮祜禄氏的母族权贵集团,进而在宫中制造新的派系斗争。作为年轻的新帝,雍正自然不愿因此而陷入纷争泥淖。所以他只能作出折中,留有这一后患。
皇帝仁慈善待旧敌余党的怀柔之举
除了前述种种权势原因之外,雍正留有胤誐余党,也是出于一种宽仁政策的考量。作为新登基的年轻皇帝,他希望通过怀柔政策化解旧日矛盾,以巩固新朝的统治基础。
"九子夺嫡"给大清王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康熙驾崩后,朝野阋墙重重,皇族内部也分成数股激烈对垒的派系。雍正一上台便对这些异己力量展开了彻底的清洗,引发了一场党争余波。
为了稳定新朝,雍正急需化解这种动荡态势。作为青年新帝,他深知独裁专制很难赢得人心。因此,在对待曾经的敌对派别时,雍正采取了宽严并济的手段。
对于那些死不悔改、作奸犯科的重犯,雍正绝不留情,野蛮镇压、酷刑严惩。但对于一些没有太深重大罪的小卒子虚,雍正则施以宽大为怀、怀柔存留的政策,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
这其中,就包括了胤誐一干被软禁在家的旧日党羽。他们虽然跟随八阿哥党从事过反贼勾当,但却并无大错。雍正没有将他们统统格杀勿论,而是采取了留有余地的处置方式。
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延续前朝党争的连锁反扑,更重要的是可以体现出新朝"仁慈"的统治风范。通过仁德怀柔,雍正希望能最大程度地凝聚离心离德的臣民,重塑皇权在朝野的正统地位。
即便是软禁在家的旧敌余党,对于雍正而言,也是可资利用的一股实力。只要他们臣服归顺,就可望获得新朝的垂青,重新进入统治集团。这种利诱也是雍正巩固新政的一大法宝。
为继任者留有空间的明智行事
最后,雍正对胤誐手下留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为将来的继任者留有余地。作为新主,雍正深知皇权的转移应尽量平稳,不宜将矛盾激化到无可调和的地步。
"九子夺嫡"虽然已尘埃落定,但雍正的登基并非毫无争议。毕竟他只是康熙帝的第四子,而非直系嫡长子胤祥。这种"嫡出旁支"的继承方式,在朝野已引发了诸多非议。
因此,雍正一上台就急需巩固皇族内部的合法性基础。他当仁不让地加冕为帝,是希望尽快平定朝野上下对其地位的质疑。但如果一味排斥异己,反而可能助长内斗,最终损及自身的统治权威。
胤誐作为嫡传直系的胤祥之子,在王室内部拥有一定的权力资源。一旦雍正彻底铲除这根芦苇,很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党争分裂,动摇整个大清王朝的根基。
因此,雍正不得不权衡利弊,有意留存胤誐这股力量作为后手。虽然胤誐已被软禁,但只要不被彻底肃清,他仍可能在未来的皇位继承中掌握一些话语权。
这也成为了雍正维护王朝稳定的一大考量。他不愿因为自己的一意孤行而激化矛盾,最终葬送了大清基业。只有为未来继承人留有回旋余地,才能确保各方利益得到适当照应,皇权世袭得以顺利进行。
虽然胤誐最终未能威胁到雍正的统治,但他的存在无疑给了后世继承人以缓冲的空间。这无疑是雍正深谋远虑、权衡全局的一个明智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