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掏耳朵害处多?教你正确处理耵聍问题
常掏耳朵害处多?教你正确处理耵聍问题
耳朵是我们聆听世界的窗口,而耳屎(耵聍)则是保护这个窗口的重要屏障。然而,很多人对耳屎存在误解,认为它越少越好,甚至频繁掏耳朵。这种做法真的正确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耳屎的真相,学会科学的清理方法。
耳屎从哪来?
正常人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具有耵聍腺,其分泌的淡黄色黏稠分泌物即耵聍,俗称耳屎。大部分中国人是干性耵聍,多数呈片状;亦有团块状,坚硬如石;部分耵聍状如油脂,俗称油耳。
耳屎有什么用?
很多人会问,耵聍这么脏,它到底有没有用处。答案是耵聍有一定功能,并非人们认为的一无是处。它可以保护外耳道皮肤、鼓膜,黏附外物,防止尘埃、昆虫进入外耳道。医生在门诊经常会遇到外耳道进入昆虫等异物的患者,这些患者的外耳道往往非常干净,没有一点耵聍。所以,外耳道有些许耵聍,是有一定益处的。
耳屎需要人为干预清理吗?
外耳道本身具备一定的自洁功能。干性耵聍,在人平时咀嚼、张口时,多可自行排出。自行排出的耵聍,自然不需要人为干预清理。而油性耵聍黏性强,较难排出。不论是干性耵聍,还是油性耵聍,若逐渐凝聚成团,阻塞于外耳道内,医学术语称耵聍栓塞,则需要人为干预清理。
耵聍栓塞都需要医学处理吗?
若耵聍硬结成团块,完全堵塞外耳道,或浸泡水后,由于膨胀导致闷堵、疼痛时,应及时就医。耳鼻咽喉科医生通过专业工具进行医学处理,才能最大程度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避免次生损伤。很多时候,耵聍栓塞本身对身体危害很小,往往不规范地取耵聍,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比如外耳道皮肤损伤、鼓膜穿孔,甚至听骨链损害。
耵聍栓塞有什么家庭处理方法?
少量的浅部耵聍,可以在照明充足的前提下,用微型镊子夹取。深部耵聍,不建议在家里处理,因为太容易并发耳部损伤。
耵聍栓塞在临床上是怎么处理的?
根据耵聍栓塞程度和硬度的不同,处置方式有所不同。耵聍自行排出困难或已经形成闷堵时,不要自行掏耳,应去医院请耳鼻咽喉科医生处理。
多数干性片状耵聍,以部分栓塞形式存在,可用耵聍镊夹取,可以在完全不损伤外耳道皮肤的情况下完成。少量的、没有完全堵塞的耵聍,多数可以当场取出。
油性耵聍,如果是部分栓塞形式,耵聍镊夹取不易,可采取负压吸引的方法,同样不存在外耳道皮肤损伤的顾虑。
取出困难的患者,医生会建议使用5%碳酸氢钠溶液滴耳,日均3~4次,每次15分钟浸泡,3日后医生会依据浸泡后软化的程度采取冲洗或抽吸处理。耵聍栓塞清除后,不影响外耳道功能,耵聍会随时间继续分泌,继续其生理功能。
误区解读
耵聍掏得越勤越好吗?
有人会问,耵聍是不是有一点点就需要掏掉,越勤越好?很显然,耵聍对于外耳道是存在微妙作用的,如果频繁掏,会导致耳朵皮肤损伤,轻者容易继发外耳道炎,最常见的便是真菌性外耳道炎。如果损伤到鼓膜或中耳其他结构,严重者可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等。所以,不是越勤越好,而是栓塞了才需要采取治疗措施,并且应该去专业医疗机构进行,不能随意处理。
耵聍不掏行不行?
又有人会问,那我不掏行不行。答案是可以的,大部分干性耵聍是可以自行脱落排出的,这部分人就不需要掏耵聍。但部分干性耵聍或大多数油性耵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栓塞,就必须就医处理,因为栓塞会导致明显的耳闷胀感、闷堵不适,时间久了容易诱发其他疾病。
耵聍可以用食用油泡一泡吗?
很多人会问,耵聍这么硬,我用食用油泡一泡是不是就掉出来了?答案是最好使用医院提供的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处理。
小贴士
- 妈妈们在给婴幼儿喂奶时,应注意姿势,防止溢奶而导致奶水倒灌入耳,从而诱发耵聍膨胀或急性感染,常见有外耳道炎、中耳炎,若并发炎症,需要尽快就医。
- 对于学龄儿童,应告诫孩子不要掏耳。
- 孩子经常游泳,家长应示范孩子游泳后踮脚侧耳跳动,将入耳的积水排出,避免积水浸泡。若浸泡后耳闷堵感明显,且不能自行缓解的,同样需要尽快就医。
- 高年级学生和成人,注意不可随意掏耳,避免力度和深度不当导致耳部急性损伤,甚至鼓膜穿孔可能。若不慎出现耳部损伤、鼓膜穿孔等严重情况,应尽快就医,同时尽可能保持耳部干燥,减少预后不佳的情况出现。
本文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家庭医生在身边——健康生活常识》,本书主编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任菁菁,作者为林策。